鐵桿蒿(中藥)

鐵桿蒿(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桿蒿,中藥名。為菊科蒿屬植物萬年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 ex Stechm.的地上部分。植物萬年蒿,分布於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部)及西藏。具有殺黏蟲,止痛,燥協日烏素,抑痧,消腫之功效。主治腦刺痛,黏痧,蟲牙,白喉,炭疽,皮膚瘙癢,疥瘡,逗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鐵桿蒿
  • 別稱:普日孟、普日納格《無誤蒙藥鑒》,毛仁一沙巴格(昭烏達盟)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蒿屬
  • :萬年蒿
  • 採收時間:夏、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鑑別,貯藏,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萬年蒿的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殺黏蟲,止痛,燥協日烏素,抑痧,消腫。

主治

腦刺痛,黏痧,蟲牙,白喉,炭疽,皮膚瘙癢,疥瘡,逗疹等。

相關配伍

1、治腦刺痛,綿羊顱骨(制)、龍骨(制)、泡囊草(制)、鐵桿蒿、黑雲香各等量,製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醫術之助甘露方》五味黑雲香湯)
2、治黏痧,蟲痧,黑冰片100g,五靈脂、鐵桿蒿、馬藺子各25g,製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醫法海鑒》四味黑冰片湯)

用法用量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切段,陰乾或煎膏。

二、炮製方法

取淨鐵桿蒿,按煅炭法煅成炭或煎膏。

鑑別

藥材性狀:莖呈類圓形,直徑1~3㎜,表面紫色或紫褐色,有十多個縱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綠白色。葉捲曲破碎,完整者卵形或矩圓狀卵形,二回羽狀全裂;側裂片5~10對,羽狀全裂或具缺刻狀鋸齒;小裂片矩圓形,或條狀披針形,寬1~4㎜,全緣或有鋸齒;上表面綠色,疏被毛,有腺點,下表面灰綠色,密被白色及蛛絲狀毛。氣香,味苦,性涼。

貯藏

曬乾貯於乾燥容器內,置於通風乾燥處。

形態特徵

植物萬年蒿,別名細裂葉蓮蒿《中國植物志》,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稍粗,木質;根狀莖略粗,木質,直徑1-2厘米,有多數多年生木質的營養枝。莖通常多數,叢生,高10-40(-80)厘米,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紫紅色,自下部分枝,稀不分枝;莖、枝初時被灰白色絨毛,後漸稀疏或無毛。葉上面初時被灰白色短柔毛,後漸稀疏或近無毛,暗綠色,常有凹穴與白色腺點或凹皺紋,背面密被灰色或淡灰黃色蛛絲狀柔毛;莖下部、中部與營養枝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第一至二回為羽狀全裂,每側裂片4-5枚,裂片間排列緊密,小裂片櫛齒狀的短線形或短線狀披針形,邊緣通常具數枚小櫛齒,櫛齒長1-2毫米,寬0.2-0.5毫米,稀無小櫛齒,葉柄長0.8-1.3厘米,基部有小型櫛齒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苞片葉呈櫛齒狀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而為披針形或披針狀線形。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3-4(-6)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斜生或下垂,密集著生在莖端或在分枝端排成穗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背面有灰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邊緣狹膜質,中層總苞片卵形,無毛,邊緣寬膜質,內層總苞片膜質花序托凸起,半球形;雌花10-12朵,花冠狹圓錐狀,背面有腺點,花柱線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兩性花40-60朵,花冠管狀,背面微有腺點,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長圓形,果壁上有細縱紋。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4900米的山坡、草原、半荒漠草原、草甸、灌叢、礫質階地、灘地等。分布於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部)及西藏。

相關論述

《呼和必德力亞》:“鐵桿蒿炭殺蟲,破痞,燥協日烏素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