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福椿(1899.8-1974),福建武平縣七坊村人,曾連續兩屆被選為梅州市梅縣區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福椿
- 出生地:福建武平縣七坊村
- 出生日期:1899.8
- 逝世日期:1974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
人物簡介
十三歲到裁縫店當學徒。16歲那年,“樂天彩”戲班來武平演出,便把他收為藝徒,指定名師授藝,專攻花旦。福椿勤學苦練,不久就為戲班的台柱,蜚聲閩西粵東一帶。後因而遭到同行妒忌,被人用毒藥毒壞了嗓子,只得退出舞台,改行學習打鼓(樂隊指揮)。在著名鼓師雷順的傳授下,福椿很快掌握漢劇司鼓藝術。不久,他在閩西組成“春華園”戲班,親自授徒傳藝,新一代人材輩出,為閩西漢劇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955年,他應聘擔任廣東梅州文光漢劇團編導。他導演的《十五貫》一劇參加廣東省戲曲會演,得到很高評價。由於他在漢劇界有卓越的貢獻,曾連續兩屆被選為梅州市梅縣區人大代表。
生平事跡
鐘福椿,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出生於武平縣七坊村一戶農民家庭。家境貧寒,幼年失學。十三歲到裁縫店當學徒。16歲那年,“樂天彩”戲班來武平演出。班主見他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又靈活聰穎,便把他收為藝徒,指定名師授藝,專攻花旦。福椿勤學苦練,很快掌握表演技巧,學會了許多傳統劇目,由於演藝超群,不久就為戲班的台柱,蜚聲閩西粵東一帶。福椿生性忠厚拙訥,潔身自好,不願隨波逐流,因而遭到同行妒忌,被人用毒藥毒壞了嗓子,只得退出舞台,改行學習打鼓(樂隊指揮)。
在著名鼓師雷順的傳授下,福椿很快掌握漢劇司鼓藝術,對傳統鑼鼓段板,各種曲牌串調、唱腔都非常嫻熟,加上他熟悉漢劇各行檔的表演技巧,司鼓時配合默契,絲絲入扣,深受同行們的擁戴。不久,他在閩西組成“春華園”戲班,親自授徒傳藝,新一代人材輩出,為閩西漢劇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早年,福椿在連城賴源定居,1954年遷回家鄉七坊。1955年,他應聘擔任廣東梅州文光漢劇團編導。在職期間,他整理漢劇傳統劇目一百多個,並為該團導演了《送銀燈》、《茶瓶計》等劇目。《送銀燈》劇中的花旦表演藝術,是在繼承傳統演技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深受觀眾和專家好評。他導演的《十五貫》一劇參加廣東省戲曲會演,得到很高評價。由於他在漢劇界有卓越的貢獻,曾連續兩屆被選為梅州市梅縣區人大代表。
福椿很關心家鄉的文藝事業,每當他休假回鄉時,總不忘到武平漢劇團傳藝獻技,先後幫助排練《紅綾襖》、《轅門斬子》等傳統劇目,指導演員練功學藝,為鼓師傳授罕見曲牌、鑼鼓經等,使家鄉劇團演職員獲得不少教益。
1965年鐘福椿退休回家居住。1974年病逝,終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