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灣胡同

鐘樓灣胡同

鐘樓灣胡同位於區域西北部,鼓樓北側,屬安定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南北走向。北起豆腐池胡同,南有兩個出口分別通鼓樓西大街鼓樓東大街,東與草廠北巷相通,西與鐘庫胡同鈴鐺胡同湯公胡同相通。全長757米,寬7米,呈南北走向,瀝青路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鐘樓灣胡同
  • 地理位置:位於區域西北部
  • 始建:明永樂十八年(1420)
  • 全長:757米
  • :7米
歷史沿革,胡同特色,

歷史沿革

鐘樓灣胡同,民國36年(1947年)稱鐘樓灣,因位於鐘樓周圍而得名。1949年後稱鐘樓灣胡同。現胡同內有鼓樓、鐘樓,1957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後毀於火。清乾隆十年(1747)重建,兩年後建成。

胡同特色

鐘樓於重建時為防止火災,鐘樓全部建築改為磚石結構。底部是磚石高台,四面開有券門,周圍繞以短垣。其上為鐘樓,重檐歇山,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鐘樓南部立有乾隆皇帝御製重建鐘樓碑記。鐘樓上懸有銅鐘,重約六十三噸,是我國最重的銅鐘。
鐘樓灣胡同
鐘鼓樓正好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成為矗立在北邊的最古老的見證皇城歷史的建築。從鼓樓東大街這一側的入口進入,走不到幾十米,一塊不大的廣場便出現了,這便是鐘鼓樓文化廣場。鐘鼓樓文化廣場恰處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雖說以廣場之稱,但實則更多時候只是一處停車場和遊客觀賞集散地。
由於鐘鼓樓的名望,鐘樓灣胡同在這兩年也成了許多遊客品味京味傳統的必去之地。在廣場的南部鼓樓靜靜地、莊嚴地聳立在那裡。根據記載,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齊政樓”,取齊“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義,後毀於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而今天我們眼前的鼓樓其實是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的。
整個建築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建築。沿著充滿滄桑而陡峭的樓梯,爬到二樓,這裡原有更鼓25面,主鼓1面,群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隨著年代的久遠,現存僅大鼓一面。面對著眼前的鼓,曾幾何時,古人們那種“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生活作息場景,仿佛又回到了你我的身邊。
與其隔廣場相望的鐘樓,與鼓樓的建造年代相同,後被火燒毀,到了明永樂十八年重建。而現存鐘樓則是清乾隆年間(公元1745年)動工重建的。整個建築為全磚石結構,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二層懸掛著一口古代報時銅鐘,鑄造於明永樂年間。鐘通高7.02米,鐘體高5.55米,下沿直徑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約63噸。該種以其帝京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鑄技、懸掛之非凡、報時之功能著稱於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鑄造、重要最重的報時銅鐘,堪稱“古鐘之王”。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有言道:“都城內外,十有餘里,莫不聳聽”。作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報時中心,鐘鼓樓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登樓遠眺,北京城裡車水馬龍的街道,繁華現代的城市面貌,還有富有北京風情的胡同、四合院,都清晰地躍入你的雙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