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明初洪武九年(1376),山東按察使司由青州遷來濟南,將原來的濟南府署為按察使司,濟南府則將開元寺改建為府署。改建時,開元寺鐘樓被遷至大明湖東南岸鎮安院,民間俗稱鐘樓寺。寺門前的東西街叫東西鐘樓寺街。1965年整修街道,撤併成了大明湖路的一部分,而它以南的街道叫南北鐘樓寺街,時人常簡稱為鐘樓寺街。
光緒年間,東西鐘樓寺街東接小梁隅首於北曾家橋街路口,西連鵲華橋東街至司家碼頭街路口,長約200米。
1926年,東自小梁隅首西延到了鵲華橋,長500多米;之後小梁隅首至鵲華橋間的街段,曾有過學院門口街、東西鐘樓寺街、閣公祠街、鵲華橋街等的名稱,到1965年才統一改稱大明湖路,並一直沿用。
東西鐘樓寺街於1928年鋪成4米寬的青石板路,而且石縫中常常冒出泉水,1953年又變成瀝青路面。
南北鐘樓寺的範圍,北自大明湖路,南至宰後門街,210米長,4米寬,一直未有變化,只是路面材料在1934年為花崗岩石板,解放後改為瀝青。
2003年,隨縣西巷拓寬改造,鐘樓寺街與縣西巷融為一體。
2006年3月,五路獅子口、土街、斜街、皇華館街、鐘樓寺街等其他178條街巷,因城市建設改造等原因,被宣布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