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山,上海浦東高橋海濱村人,浦東人民的勞動特色是“三刀一針”中,憑一把泥刀起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卒於1932年,享年6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惠山
- 出生日期: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 逝世日期:1932年
- 籍貫:上海浦東高橋海濱村
簡介,生平事跡,創業,高橋首富,鐘祠及鐘宅,後記,
簡介
鐘惠山,上海浦東高橋海濱村人,浦東人民的勞動特色是“三刀一針”中,憑一把泥刀起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卒於1932年,享年65歲。他出身貧寒,自幼吃苦耐勞,從師學藝做泥水匠。因手藝好,為人勤懇老實,深得客戶信任,從包小工程逐步發展到自創“鐘惠記營造廠”於滬七浦路。在上海營造不少里弄石庫門房屋,是以發跡,稱“高橋首富”。20世紀20年代末,在鎮西街建五開間四合院新宅一座(鐘氏民宅)。用料講究,工藝精緻,規模宏偉,堪稱高橋之最。30年代初,於鐘家弄74號建造“鐘氏家祠”。2002年1月,“鐘氏民宅”和“鐘家祠堂”均由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
生平事跡
創業
鐘惠山出生貧苦農家,4歲喪父,其母年僅20多歲便守寡,撫養三個孩子,靠紡紗織布維持生計。四人居住在一窗一闥的柴間陋室內,生活十分艱難。家貧無錢上學,他稍長就從師學藝做泥水匠,吃苦耐勞,深受師傅喜愛,悉以技藝授之,因而學得一手泥工好本領。他事母至孝,其母也教以做人之道,使他終生不忘。他手藝好,人又勤懇、誠實,在他投奔南潯後,幾家建築大戶均樂以用之。劉姓大戶要建祖墳,既有質量要求,又有時間限制,滬上多家營造商未敢接受。鐘惠山毅然組織了一批工人,承包了劉姓祖墳的修建工程,不僅以高質量提前竣工,而且造價低於業主的預計,顯示了鐘惠山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深得南潯財主的信任。他在大戶人家,除認真做工外,還在工作之餘幫東家做家務,甚至連春節也不回家,真可謂全身心撲在事業上。有一年,他只回家轉了轉,又趕在春節前回到東家處。大戶人家過年活多,他連灶膛燒火等什麼都乾。他的苦幹精神感動了東家老太,便關照兒子讓他包點小工程做做。鐘接到工程後,從開工到竣工,處處精打細算,一絲不苟,自始至終狠抓質量不放鬆,不僅如期保質保量完成,而且還有盈餘。憑勤勞和誠信,贏得了南潯幾家大戶的信賴,如劉家、金家、邱家等。鐘在積累了一定資金後,便在上海七浦路386號獨資創建“鐘惠山營造廠”。劉姓大戶在滬購地建造大批里弄房屋,全部讓“鐘惠記”承建。因為鐘開列的工料、利潤等估價實事求是,且施工質量信得過。劉姓大戶關照其帳房,凡是“鐘惠記”報的帳,如數給之,從不減少一分一厘。
高橋首富
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上海闢為商埠,居民逐漸增多。又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無暇東顧。鐘適逢其會,在今九江路、福州路、廣東路、浙江中路等處大舉建造民房,以弄堂石庫門房屋為主,有的租地造屋,有的承包建造。大都為磚木結構,二層樓住宅。如福州路會樂里、群玉坊,浙江中路尊德里,曹家渡的惠康里,閘北大洋里以及寶山路上的不少里弄。其鼎盛期,工地多,施工人員上千人。北京東路的景雲大樓,徐匯區的武康花園洋房等,都是鐘惠記營造廠承建。所有工程從開工到竣工驗收,鐘都親自過問,對質量要求十分嚴格,因而做出了品牌,信譽卓著。這些石庫門房屋,至今還在,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形成了獨特的上海“石庫門文化”。投資方除劉姓外,還有金姓、袁姓。房屋建成,便出租與人,房租收入可貴。一次大戰後,上海成了八方雲集之地,亟需住房,鐘惠山人擁有大量房產,待價而沽,真是機緣難得,因而賺了不少錢。上世紀30年代初,鐘已有現銀60萬,不動產尚未計入,號稱高橋首富。
鐘惠山致富後,仍不忘本,生活儉樸。一身粗布衣服,腰間常束作裙,絲毫看不出是位百萬富翁。有一次,綁匪竄到七浦路營造廠,一進門就惡狠狠歷聲問:“鐘老闆在哪裡?”綁匪怎么也想不到面前站著的原來就是鐘本人。他應答幾句後,忙從後門出走,躲過了一劫。他自奉甚儉,一生從未穿過洋襪、皮鞋,只穿自製布襪、布鞋。他對苦難鄉親樂於幫助,一年發放救濟米幾十石。從當鋪贖出過期衣服、棉被,送給貧民。田梗有缺口,木板橋損壞,他總拿出木材,修補墊好。他常年捐資助學,被日新國小(今高橋鎮國小)聘為校董。鐘惠山身為富豪,只有自備人力車一輛,但外出時非到走累不乘坐,令車夫拉空車隨其後。他認為車夫也是人,應儘量減輕其負擔。臨終前,他囑咐帳房吳翰洲,如其子要造房子,可給資金,一般不讓掌財權。
鐘祠及鐘宅
鐘發跡後,在出生地祥弄營建住宅,高牆深院,門前有兩個傳統的石鼓墩,房後圍牆天井內有較大的腰子型放生池。與幼年居住的陋室真有天壤之別。晚年,他在鐘家弄西南購地10畝,耗資10萬,建造鐘氏家祠。五開間,四進深,高牆圍繞四周,前有大鐵門,後有元寶溝,兩座六角亭。大廳高大寬敞,可容百人集會。祠前水泥大場地,當年清溪國小用作操場。鐘祠階沿石、石庫門等由石匠胡關海施工,厚薄均勻,毫釐不爽,鐘讚賞有加,另賞銀洋200元。鐘祠造好大廳後,鐘惠山一病不起,撒手西歸。他在滬七浦路去世,靈柩由滬運至高橋,大出喪,沿路彩牌樓設路祭的不少。靈柩停放鐘祠,連續好幾天設豆腐飯,祥弄、鐘家弄村民均可入內吃飯,天雨還送套鞋雨傘。1934年,其子延年在順濟庵東南清浦江畔建墳地,鐘的靈柩安葬在那裡,樹牌樓十分氣概。
1933至1934年間,鐘延年在滬福建北路購地建造“毓秀坊”共4幢石庫門房屋,門面用於出租,余為住宅。與此同時,又在高橋鎮西街(現在高橋鎮西街160號)購買五開間平房,拆往界南重建後出租。並於西街平房原址建五開間住宅,是標準的四合院,磚牆立柱,抬梁式混合結構,二層樓。三進深,中西合璧。堂屋柱子全用鋼筋水泥,牆四周有“走馬樓”,建築物兩側設長20米、寬2米的長廊(備弄),是房屋內部明亮通暢。門窗用柳桉,扶梯把手用香樟木。房屋占地3畝,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建成於1936年,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住房建設水平。
後記
鐘延年繼承父業,先將“鐘惠記營造廠”更名為“惠記興營造廠”,後“惠記興”又改為“惠大營造廠”。在滬曹家渡營建會康里及大洋橋等,後均毀於日寇戰火。“惠大”一直經營至上世紀40年代中期,東家有金姓、袁姓,還是鐘惠山的老東家。鐘惠山墳墓,“文革”中被發覺,棺槨屍體均未腐,鬚眉猶在,歷30餘年而不腐。西街鐘宅曾為育民中學用過,後為輕工業技校校舍。鐘祠及鐘宅均於2002年被浦東新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