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鐘志雄:1913年生,瑞金葉坪鄉雲集村垇壠人,1931年參加革命工作,1933年參加工農紅軍,1935年入黨。曾任坪山鄉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紅五軍團十四師文書、中央秘書處文書科長、熱東地委秘書長、海軍青島基地防空兵政治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獲得者。
人物事跡
在長征30多萬人的紅軍隊伍中,有父子、兄弟和姐妹關係的不少,但走完長征全程的卻並不多見,至2011年,全國唯一健在的紅軍兄弟就是瑞金籍的鐘志雄、鐘仁輝哥倆了。前些年,鐘家兄弟倆吸引了不少全國知名媒體的關注,紅軍兄弟的長征故事一度被廣為宣傳。
兄弟倆身體很高大,都在戰鬥中受過傷,弟弟的右側脖子上曾被子彈穿過,哥哥曾身中四塊彈片,其中一塊至今還留著在左臂上。因為都與死神打過交道,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一生中淡泊名利和地位。兩位老人說,他們是放牛娃出身的窮孩子,是革命的大熔爐鍛鍊了他們的堅強意志,走過了槍林彈雨,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能活到現在,與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他們感到很知足。
書法和寫作是他們的共同愛好,退休後,這對紅軍兄弟堅持讀書看報,筆耕不輟,偶有作品發表在《解放軍報》和《老年人文藝》上。
兩位老人告訴記者,他們看到家鄉來的客人感到格外親切,如今,雲集圩的水酒、雲集河清涼的河水仍時常出現在他們的夢裡。
我們告訴老人,家鄉的變化很大,交通非常便利,他們老家附近正在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希望他們能回家看看。兩位老人樂了,都表示“是很想回去看看”,但因為年事已高行動不變,笑稱“怕是回不去囉”。
革命:父親鼓勵讀書識字奠定了基礎
哥哥鐘志雄1913年出生於葉坪鄉雲集垇壠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家有五兄弟,大哥比他大五歲,弟弟鐘仁輝比他小三歲。鐘家祖上世代以種田為生,父親是個勤勞、善良、忠厚、正直的農民,母親是個童養媳,勤儉持家,心地善良。他們對子女寄予厚望,希望他們長大後成為農村中懂禮貌、會交際、知農事、能幹活的“明白人”。為此,父親從兩方面著手培養他們:一是生產勞動。父親要求鐘志雄學會全部農活,還要學會撒網捕魚、狩獵。他五歲起就跟大哥一起勞動,上山砍柴、放牛等。在大哥上學那年,弟弟鐘仁輝還小,家中的一些主要勞動都由鐘志雄承擔。二是讀書識字。父親喜歡交際,痛感沒有文化的苦惱。那時的農村很少有人讀過書,誰要是能寫些便條書信,逢年過節寫寫春聯喜帖,那是件很了不得的事。因此,父親決心要鐘仁輝上學讀書,把他培養成農村的“明白人”。父親培養子女讀書心切,便同意兄弟倆一起去。沒想到弟弟年紀小,不懂事,唯讀了兩年就不想讀了。而哥哥鐘志雄卻很喜歡讀書,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初小隻讀了兩年就轉到縣城讀高小了,高小畢業後還補習了一年的套用文。
1931年秋,毛澤東、朱德等紅軍總部和蘇區中央局領導來到瑞金葉坪,準備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毛澤東經常深入民眾調查研究,做宣傳發動工作。有一天,毛澤東來到雲集圩參加民眾大會。在會上他發表了演講,積極動員民眾參加反帝大同盟,參加紅軍,打土豪分田地。毛澤東的話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給廣大貧苦農民以極大的鼓舞,讓志雄兄弟倆激動得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
1932年,鐘志雄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反帝大同盟,並被選為坪山鄉蘇維埃政府副主席,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兄弟倆積極回響號召,雙雙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因為有文化基礎,入伍後,鐘仁輝被分配在一軍團紅二師當宣傳員,鐘志雄則被分配在紅五軍團十四師教書。
哥哥:朱老總一伸手幫助渡險關
哥哥鐘志雄參軍後分在軍委通信連當文書兼任管理排長,此後一直在部隊與文字打交道,成了紅軍隊伍中的知識分子。長征後,他跟隨總司令部一起行軍,每天找嚮導調查行軍路線,畫出簡單的行軍路線圖供總部首長使用。
1935年5月,部隊過了大渡河在化林坪休息一天,然後穿過一片大竹林向四川天全進發。在距天全約5公里的山上,一架敵機在距鐘志雄10多米處投下兩枚炸彈。敵機飛走後他看到自己的衣服有幾個窟窿,沒想什麼,等他從地上站起來,左胳膊上的血呼呼地流下來,這時他才知道自己被彈片炸傷。由於當時條件極為困難,他只在衛生隊簡單包紮了一下,便由一位老鄉送到天全,以後的幾天這位老鄉常帶東西來看他,使他切身體會到軍隊離不開民眾的支持。
部隊沿溪而上準備翻越大雪山夾金山,山路崎嶇,又陡又窄。大家走著走著,突然前面出現個高坎,足有兩米多深。鐘志雄因左臂負傷,炊事班的同志幫他背行李,但他左手不能動,使不上勁,所以還是下不了高坎。眼看其他戰友一個個跳下去了,自己卻下不去,跟不上部隊,他心裡很著急,便高喊了 一聲:“來幫我一把!”。話音剛落,一雙巨大的手握住他的右手攙扶他下了高坎。鐘志雄站定後轉身向這人道謝,誰知一看,出現在他眼前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德總司令。
鐘志雄對朱德並不陌生,早在瑞金時就經常聽他的演講。因為長征路上與總司令部一起行軍,鐘志雄經常能看到總司令那魁梧而忙碌的身影。毛兒蓋會議後鐘志雄分到左路軍,在通信營當書記,跟著朱德三次爬雪山、兩次過草地。
紅軍到達陝北後,朱總司令日理萬機,但他一直沒有忘記在長征途中因左胳膊負傷的鐘志雄,在打聽到他的情況後,朱總司令親自安排了一位從德國歸來的醫生給他做手術,從他身上取出了部分彈片。
弟弟:鄧小平兩個字鼓勵演好戲
弟弟鐘仁輝參軍後分在紅一軍團二師當宣傳員。他天生活潑,能歌善舞,能說會道,讀書不多字卻寫得好。師領導看上了這位有文藝天賦的小紅軍,讓他進了師部宣傳隊,並成了師部宣傳隊的骨幹。
一次,師政委劉亞樓陪同中革軍委《紅星報》主編鄧小平一起觀看演出,鄧小平看得很入神。三年前,他在擔任瑞金縣委書記期間深入圩場屋場,走村串戶,調查了解情況,熟悉瑞金的風俗民情,看“拉尾巴”覺得特別親切。演出結束後,鄧小平把鐘仁輝叫到跟前,高興地說:“要得!你今天演得好哇,演出了瑞金人民淳樸的真實感情。好,要得!要得!你演戲我辦報都是搞宣傳。宣傳發動民眾,爭取革命成功。”他湊近鐘仁輝耳邊神秘地說:“唉‘拉尾巴’你被拉住了沒有?”鐘仁輝回答說:“沒有。”鄧小平笑笑說:“是嘛,是拉不住的,其實你自己都想上前線哪能拉得住啊!”
1934年10月,鐘仁輝踏上了漫漫長征路。1936年3月,部隊來到山西霍縣,鐘仁輝正在霍縣火車站寫標語,突然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包圍,當他突圍到一塊開闊地時,一顆子彈從右至左穿過了他的脖子,頓時鮮血直流,當場就昏過去了。宣傳隊隊長把他背回軍團政治部宿營地搶救。半個月後,鐘仁輝的傷勢有了明顯好轉,但雙手還是不能上下自由活動。有一天散步時,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遇見他,關切地詢問他的傷情,並親自測試他手上的傷有沒有痊癒。鄧小平說:“‘拉尾巴’向我敬個禮,好不好?”鐘仁輝吃力地把手抬到帽沿處作敬禮狀。鄧小平連聲說:“要得,要得,還要好好休息。”
分別:40年後兄弟終相聚
鐘志雄兄弟倆都是1933年離開家鄉參加紅軍的。在戰爭年代,因為部隊各有駐地和戰鬥任務,他們也很少見面,但在長征途中他們卻有幸見過三次。
第一次見面是在1934年12月20日,在貴州的施秉,弟弟鐘仁輝在行軍的隊伍里找到了哥哥,並跟著哥哥的隊伍邊走邊談,走了好遠。第二次見面也是在貴州,鐘志雄隨隊伍行軍時經過當地一個村子,突然看見弟弟鐘仁輝在煮飯,鐘仁輝看見哥哥後,送了一個飯盒子給哥哥,因為部隊正在行軍,兩人還沒說上幾句話就分了手。最後一次見面是在四川兩河口,哥哥找到了弟弟,就跟著弟弟的隊伍邊談邊行軍。此後,在整個戰爭期間兄弟倆再沒有見過面了。直到1959年國慶,時任雲南楚雄軍分區司令員的鐘仁輝應邀來京參加國慶觀禮,他四處打聽哥哥的下落,好不容易才打聽到哥哥還活著,就住在中關村。興奮不已的鐘仁輝當天就找到哥哥家,相隔24年再見面令兄弟倆格外激動,一下子就擁抱在一起,周圍的人都感動得哭了。兩人住在一間屋子裡,從家鄉談到部隊,從長征談到解放,整整談了三天三夜。
1972年弟弟鐘仁輝調到北京任318兵工廠黨委書記,分開近40年的兩兄弟終於相聚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