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崇鑫,國民革命軍71軍87師259旅參謀主任,在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中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崇鑫
- 逝世日期:1937年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 出生地:重慶榮昌縣
人物生平,悽美愛情,再次相見,
人物生平
鐘崇鑫,1929 年從黃埔軍校畢業,任國軍七十一軍八十七師二五九旅的中校參謀主任,1937年8月告別母親和妻子奔赴淞滬會戰的戰場。1937年南京城被攻破前夕,鐘崇鑫壯烈犧牲於雨花台通濟門一帶,時年 32 歲。
悽美愛情
2014年秋天,93歲的老人張淑英給兒子寫下了鐘崇鑫的名字,一筆一畫,邊寫邊念叨:“鐘崇鑫,鐘就是鐘山的鐘,崇就是崇高的崇,鑫就是三個金字。”當鐘崇鑫三個字呈現在紙上,李長貴明白了,母親這又是要讓自己找人去。在他的記憶里,從上世紀80年代起,張淑英就反覆嘮叨著這個名字和尋人的願望。李長貴說:“鐘崇鑫是我母親的先夫。”張淑英繼續寫:籍貫就是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部隊就是71軍87師259旅。
1935年4月,張淑英和鐘崇鑫在福州相遇了。張淑英回憶:“當時看到他,我還不怎么好意思,瞟一眼,看樣子很善良,說話細聲細氣的,修養很好。”張淑英出身於小商人家庭,儘管家道中落,仍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識文斷字。鐘崇鑫年長淑英16歲,畢業於黃埔軍校,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1軍87師少校參謀。一個年輕有為的軍官,一位知書達理的小姐,一見鐘情的童話就此上演。可張淑英原本認定一生一世的姻緣,卻在兩年後戛然而止。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鐘崇鑫跟著部隊上了戰場,從此再無音信。張淑英說:“我為什麼要找到他?他家裡三代單傳,老人死了,又沒有後人,只有我才知道他的事情,以後我走了,更沒有誰知道了。”
幾經輾轉,李長貴聯繫上了民間組織“關愛抗戰老兵”重慶群的志願者,希望通過對方覆蓋全國的網路,有所收穫。歷經數十年,家境變遷,現如今,張淑英手裡連一張鐘崇鑫的照片都沒有了。
據志願者芳菲說:“我們有個網友,業餘時間專門致力於黃埔軍校畢業生通訊錄上人物的照片收集,就在網上向她發出請求。幾分鐘之後,他就把鐘崇鑫的照片給我發過來了,一個很英俊的軍人,當年他才24歲。”
志願者們還特意把兩位老人年輕時的照片拼成了一張合影。張淑英看著合影,流著淚說:“我幾十年沒有看到他的照片,我心裡光是想他,我什麼都沒有,一樣東西都沒有。我看到照片還是很傷感。冬天,他看到別人給太太扯衣服,他也給我扯了一件,買了一包絲綿,扯了一件料子,還有一條褲子。圓朵朵花很素淨。”鐘崇鑫年長張淑英16歲、婚後扮演著丈夫和兄長的雙重角色,對妻子極盡照顧。張淑英隨軍走過南京、沭陽、泰州、江陰等地,鐘崇鑫走到哪兒,她也就跟到哪兒。張淑英追憶丈夫當年:“他為人善良,性格好,脾氣好,對老的、少的都很有禮貌。他又愛擺龍門陣,愛說笑,很和藹的一個人。他一下班了,我家裡就很熱鬧,那些年輕人都到我家裡來耍。”
然而無憂無慮的日子只匆匆兩年,1937年的夏天,風雲驟變。距離江陰不過 100多千米外的上海,戰雲密布,中日雙方陳兵近百萬。為了一洗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軍隊一直潰敗的恥辱,蔣介石將國軍的精銳之師、全德系裝備的中央教導總隊,以及第87師、第88師全部派往上海戰場。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淞滬會戰,一觸即發。
鐘崇鑫的母親勸告兒子,和自己一起回四川老家。張淑英回憶,當時鐘崇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那時他媽喊他請假回來,他就勸他媽,他說阿娘,你莫慪氣,兒是你生的,人是國家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不要著急,你自己回去,安安生生的。”戰爭的殘酷也不是張淑英能夠想像的,此時的她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尋思著丈夫也會像往常出差一樣,事情辦妥當便會回家。張淑英清楚記得當初分別的情景:“我頭天晚上送他,在旅館裡住,他說我這回打仗,也不知道打的時間長還是短,他說你自己注意身體。他衣服什麼都沒有,走得十分匆忙。”可戰爭究竟是什麼,鐘崇鑫不會不明白。這一去是凶,是吉,是生,是死?他的心裡,那一晚也不知掀起過多少波濤。但他只能平靜地安慰妻子、母親,縱然滿腔依戀、滿腹繾綣,他還是轉過身,走向血與火鑄就的未知……
榮昌縣安富鎮依靠著老成渝公路,解放前就是連線成都和重慶的要衝。這裡是鐘崇鑫的老家,李長貴和志願者們希望在這裡能打聽到1937年後鐘崇鑫的去向。當年,鐘家算是安富鎮上的大戶人家。三代單傳,鐘崇鑫的父親50歲才得了他這個獨子。等他長到9歲,父親病故,母親獨自拉扯他長大,自是看得比珍珠還要寶貴。當年常熟一別後,張淑英輾轉千里來到榮昌,和婆婆一起等待戰爭結束。可是,勝利的訊息遲遲不來。張淑英從十七八歲等到二十出頭,鐘崇鑫也沒有半點訊息。
1944年,一份通告寄到張淑英的手上。當時,還在榮昌苦苦等待丈夫的她,偶遇鐘崇鑫一位曾經的同僚,這才知道87師師部的所在,於是心急火燎地寫信詢問丈夫的下落。半個月後,回信到了:“嫂夫人,崇鑫陣亡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你們的住處,無法函告,軍座每念及崇鑫兄的英明才幹,至今耿耿於懷。”張淑英難抑悲傷:“自從常熟一別,沒想到就到了永別的時間了……”1944年得知鐘崇鑫的死訊後,娘家人叫張淑英回福建老家,她不走。1949年,父母兄弟要她一起遷居台灣,她仍舊是不走。張淑英說:“守什麼?我都不知道守什麼?我在他家裡織麻線,餵豬,宰豬草,做鞋子,做衣服,什麼我都學。我不後悔,後悔什麼呢?後悔就是他在世的時候,沒對他好,沒服侍得好,沒有照顧得好,沒盡到妻子的責任,就是後悔這些。”算來,張淑英離開榮昌老家,來到重慶市區已經66年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鐘崇鑫的母親過世,老家的房子也已垮塌,張淑英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甚至食不果腹。萬般無奈之下,28歲的她嫁給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之後便生育了李長貴三兄妹。張淑英拚命把鐘崇鑫埋進心坎最深處,可是事與願違,她忘不了,周遭的人也不讓她忘掉。張淑英回憶當時的痛苦: “以前說他是反革命、偽軍官,那時候我孩子跟別人吵架,(人家罵)你媽是反革命,是偽軍官的家屬,這是我最痛苦、最委屈的事情。”張淑英和李自清相濡以沫地走過了34年。1983年,李自清重病不起,在妻子的陪伴下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時間又過了三年,那個一直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念頭又蹦了出來。張淑英說:“生見人,死見屍,我要個明白,心裡頭。又沒有個靈位,也沒有個名聲,這么死了就划不來了,白死了。我想我非要找到根根底底,看看究竟有沒有他的靈位,究竟有沒有他的清白名聲?”
再次相見
2014年,93歲的張淑英在志願者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鐘崇鑫安放在台北的靈位。
77年光陰,1600公里路途。對於93歲的重慶老人張淑英來講,與亡夫鐘崇鑫的團圓之路隔了這么久、這么長。近日,張淑英在志願者的陪同下從重慶啟程,到台灣台北圓山忠烈祠,祭奠了1937年陣亡於南京的丈夫。這段塵封已久卻從未染上歲月陰霾的情意也重新被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