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代高,男,1957年4月17日生,土家族,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湖北省利川市廣播電視台記者、編輯。自1977年開始采寫(拍)新聞以來,先後在公開刊物發表文字(圖片)作品6000餘件,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攝影家協會、《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旅遊導報》、《湖北農民報》、《湖北科技報》、《消費者之友》、《武陵都市報》等30多家省級以上新聞(文化)單位吸收(聘)為作家、會員、特約編委、特約記者、編輯等兼職,參加編輯出版了《中國企業英豪》等多部叢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锺代高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日期:1957年4月17日
- 職業:湖北省利川市廣播電視台記者、編輯
- 代表作品:《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旅遊導報》等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履歷一覽,立功受獎,發表作品的主要媒體,獲獎作品選,宗譜序言選,
人物簡介
中文名:锺代高
民族:土家族
籍貫: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工作單位:利川市廣播電視台
職務職稱:主任記者
社會評價:資深新聞記者(編輯)、邊緣作家、攝影家、姓氏學者
履歷一覽
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33632部隊服現役,歷任戰士、班長、軍械兼文書、政治部專職新聞報導員。
1982年春至1983年冬,在利川縣民政局工作,負責“雙優雙扶”典型材料的主采主寫。
1983年冬至1986年春,在利川縣廣播站擔任編輯記者,任新聞組組長。
1986年春至1986年冬,在利川市菸葉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負責文秘。
1987年春至1991年冬,在利川市電視台擔任編輯記者。
1992年春至2000年冬,在利川人民廣播電台擔任編輯記者,歷任新聞部、廣告專題部、記者部、對外宣傳部主任。
2001年春至2002年春,在利川市廣播電視局稽查大隊擔任副大隊長,同時擔任市廣播電視行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2002年春至今(期間,經組織批准離崗休息),先後受聘擔任《楚天聲屏報》利川記者站站長、《恩施周刊》記者、《中國企業報》駐地記者、《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駐地記者、《中國民族報》湖北記者站副站長、《旅遊導報》特約記者、《湖北農民報》特約記者、《湖北科技報》特約記者、《消費者之友》雜誌社駐地記者、《中國企業英豪》叢書編委、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重慶《武陵都市報》責任編輯、重慶《武陵山》雜誌社副主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特約作家等。
2006年至今,擔任中華锺氏宗親總會常務理事、利川市锺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利川锺氏宗譜》總編輯。
2010年5月至今,擔任中華锺氏宗親總會副會長、湖北省锺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立功受獎
1976年至1982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河南省商丘市某部服役期間,先榮立三等功三次,授予“學雷鋒學硬骨頭六連標兵”稱號,同時受到團、師、軍政治與軍事機關及《解放軍報》和《戰鬥報》社嘉獎30多次。
退役後從1983年以來 先後五十多次受到市委宣傳部、州市委宣傳部、省市委宣傳部和市、州、省、國家四級行政及行業主管部門的表彰。
《湖北日報》、《戰鬥報》、《湖北廣播電視簡報》、《恩施日報》、《恩施廣播電視簡報》等媒體, 先後曾以較長篇幅宣傳報導過其先進事跡。
發表作品的主要媒體
國家級媒體:《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出版報》、《工人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環境報》、《中國廣播報》、《中國廣播電視信息》、《中國廣播》、《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中國煤炭報》、《中國化工報》、《中國勞動人事報》、《中國食品報》、《中國林業》、《人與自然》、《大自然》、《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消費者報》、《健康報》、《中國社會報》、《民族團結》、《中國醫藥報》、《中國殘疾人》、《中華工商的時報》、《中國鄉鎮企業報》、《中華合作時報》、《中國老年報》、《中華老年報》、《中國兒童報》、《國際商報》、《中國婦女報》、《法制日報》、《中國石化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水運報》、《中國花卉報》、《中國農機化報》、《中國商報》、《中國經營報》、《中國企業報》、《中國建設報》、《中國建材報》、《中國市容報》、《中國供水節水報》、《中國老區報》、《中國中醫藥報》、《專業戶經營報》、《中國機電報》、《野生動物》、《中國畜牧水產訊息報》《中國交通安全報》、《新聞三昧》、《農村醫藥報》、《中國特產報》、《中國老區建設》、《西部時報》等近百家。
省市級媒體:《湖北日報》、《重慶日報》、《四川日報》、《羊城晚報》、《北京晚報》、《楚天都市報》、《民兵生活》、《楚天金報》、《長江日報》、湖北人民廣播電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等20多個省市區的50多家省級報刊電台。
地市州級媒體:《恩施日報》、《恩施廣播電視簡報》、《恩施晚報》、恩施電視台、《武陵都市報》、《民族日報》、《三峽晚報》等30多家媒體。
獲獎作品選
業務論文——《基層廣播電視台廣告經營謀略隨想》,獲湖北省優秀論文獎、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共青團中央共同舉辦的全國首屆青年社會科學成果獎廣播訊息——《打工仔喜園大學夢》,獲湖北廣播獎一等獎。
事件通訊——《余學金撕報紙的風波》,獲恩施新聞獎一等獎、湖北新獎二等獎。
人物紀實——《女醫生:舉債十萬救前夫》獲重慶新聞獎一等獎。
輿論監督——《江渝114客輪服務態度成問題》,獲企業報協會一等獎、湖北新聞獎二等獎。
會議報導——《省農機公司女經理許寬用深山傳經》,被《中國農機化報》評為現場短新聞一等獎。
宗譜序言選
■為《中華锺氏宗譜·竟陵卷》作序
中華民族是以姓氏為基礎組成的,中華兒女都對自己的姓氏有著特殊的感情。“大丈夫生不改名,死不改姓”的豪壯諺語家喻戶曉,“光宗耀祖”成為無數古今炎黃子孫的終生追求,無論是過去和現在,也無論是國內或國外,讓人改變姓氏是不可思議的。在今天,一個人的政治信仰可以改變,然其姓氏絕不改變,正是因為姓氏在中華民族中具有的這種巨大力量,海外華裔近年不斷組團,紛紛回到大陸尋根謁祖,從而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我們锺氏一族,遍布世界各地,現已發展到1300多萬人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锺氏族人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註冊了合法的全球性锺氏社會組織——“世界锺氏宗親聯合會”。1984年1月7日,首屆“世锺會”在台灣省台北市隆重舉行,之後,“世锺會”如同“奧運會”一樣,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锺氏宗親組織,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爭相申辦“世锺會”,迄今已成功舉辦過十三屆,其中第十二、十三屆“世锺會”由國內河南長葛和廣東蕉嶺分別承辦。據悉,第十四屆“世锺會”又定於2010年10月下旬在香港舉行。
根據廣大锺氏族人的一致願望,2002年初,德高望重的锺振聲宗長在國內創立“中華锺氏宗親總會”,同年3月28日至30日,锺氏宗親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選舉產生了總會領導班子。此後,中華锺氏宗親總會分別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等省召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為弘揚祖德、敦親睹族、構建合諧社會做出了應有貢獻。
湖北锺氏值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之際,於2010年孟夏組建了“湖北锺氏文化研究會”,原湖北省政協主席锺書樵宗親、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終身名譽主席、原湖北省書畫協會主席锺鳴天宗親出任該會榮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與民族文學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锺代勝宗親、原湖北民族學院教授锺勝凱宗親、原鐵十四局中南分公司黨委書記锺益剛宗親出任該會名譽會長。湖北省锺氏文化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我省锺氏文化研究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锺氏名傑在荊楚大地層出不窮,锺儀、锺建、锺子期、锺文杰、锺惺等無數先賢,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頻繁,锺氏先祖為保家族繁衍生息,於是攜眷遷出故里潁川,來到南方立基。宋哲宗紹聖年間,進士锺清溪在湖廣做府尹,任滿回贛的路上,途經湖南平江,見山青水秀,遂卜居平江城北迎水洞,再也沒有回其祖居地江西分宜。從此,其後裔在這裡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除在平江生息繁衍外,其後裔還陸續遷往周邊地區,如湘陰、長沙、湖北通城,監利等地。北宋元豐八年進士锺亨道之後裔,分多次從江西永豐徙遷竟陵及周邊地區,使锺氏成為該地區的名門望族。近年來,亨道公裔孫、江漢石油管理局機修總廠第一副廠長立夫宗親,參閱大量锺氏譜籍,在原譜的基礎上,汲取了近年來國內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鑑先進的續譜模式,主編了資料十分翔實,融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和珍藏性於一爐的锺氏族譜——《中華锺氏宗譜·竟陵卷》,這是一樁可喜可賀之盛事。縱覽此譜,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藉此,謹對潛心編寫《中華锺氏宗譜·竟陵卷》的立夫宗親及無私奉獻史料與資金的廣大锺氏宗親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
謹為序。
中華锺氏宗親總會副會長
湖北锺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代高 拜撰
時維 共和國庚寅年荔月吉日
■為《中華锺氏宗譜·監利卷》作序
古人云: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方之有志。族譜是人類以血緣為核心親緣關係的投影,是與正史、方誌並列的中國史學,對於研究中華姓氏文化、民情民俗、人口遷移、基因遺傳等都具有重要價值,有著任何文化所不能取代的教化功能。正如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偉大領袖毛澤東所說:“蒐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提供寶貴的資料。”
《中華锺氏宗譜·監利卷》,以族賢修典理事長為首的“監利地區宗譜聯修理事會”全體宗親,胸懷尊祖敬宗之心,報本思源之念,上承祖宗之遺志,下啟後人之愚蒙,不畏艱難,四處奔波,八方查詢,內外結合,宣傳發動,聯絡裔脈,登統資料,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嚴格遵循“尊重歷史,實事求是,正本清源,各歸所屬,知者定之,不知寧缺”的修譜原則,終於著就了一部品位極高的锺氏宗譜,堪稱一樁“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偉業,可敬、可喜、可賀!
“以譜牒為鑑,可勵精圖治;以前輩為鑑,可承前承後”。吾锺氏家族,乃中華泱泱大族,在新《百家姓》排名榜上,居前第54位,總人口超過1300多萬,遍布華夏每個角落及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據歷代族譜記載,吾锺氏出自黃帝,肇姓始祖乃宋國第十二世君主桓公御說。桓公御說次子襄公茲甫十三世孫子烈改子姓為锺姓,是為“烈系”;桓公御說三子遨公十二世孫锺離接去“離”字單姓锺,是為“接系”。烈、接二公,同宗同源,是當今絕大多數锺氏族人的血緣太始祖。
吾锺氏得姓兩千多年來,祖德淌芳。歷代族人文韜武略,朝朝將相輩出,代代精英紛呈。古有西楚“骨鯁之臣”锺離眛、齊國王后锺無鹽、鎮蠻大將軍锺桂、西漢尚書令锺元、魏文帝稱讚“一代偉人”的太傅锺繇、鎮西將軍锺會、魏御史中丞锺毓、東晉尚書右丞锺雅、閩中都督锺賢、“江南第一宰相”锺紹京、尚書左丞锺允章、唐太保中書令锺傳、唐進士及弟千古傳頌的锺馗、晉代女文學家锺琰、簡文帝記室锺嶸、檢校戶部尚書锺寵、節度使兼汀州刺史锺全慕、湖廣潭州府尹锺清溪、征邊御史锺九龍、元末大戲曲家锺嗣成、湖廣按察副使锺雲瑞、“一門十四口進士十三人”的锺友文兄弟子侄、明代文學家锺惺等,近現代的锺氏英賢豪傑更是燦若繁星,舉不勝舉,僅共和國的開國上將、中將、少將就有13人之多,被中央軍委授予一、二級紅星功勳者近50餘人,省部級以上高幹、專家、教授、藝術家、企業家無以數計,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繁華與鼎盛,推進中國歷史的向前發展,鑄造了歷史的豐碑。
監利地區锺氏,是“接系”脈下繇→毓→駿→曄→雅→誕→靖→源→挺→蹈→嶼→寵→匡→寶慎→子威→恆→法詢→紹景→元宗……清溪……文鼎→萬遜公後裔。清溪公為宋哲宗紹聖年間(公元1095年)進士,官至潭州府尹,當任滿回贛途經湖南平江,見山青水秀,遂卜居平江城北迎水洞,成為平江開基始祖。清溪公十六世裔孫萬遜公,為了開創锺氏家園,繁榮宗族家丁,創造家族輝煌,遷居湖北監利朱河開基立業。幾百年來,萬遜公後裔在此生息繁衍,人丁興旺,賢俊輩出,在江漢平原開創了锺氏家族的新紀元。
萬遜公後裔,素有愛國、愛族、愛家的民族精神,重視修家譜寫族史,通過家譜族史將本家族呈現的精英人物的身世事跡記載下來,目的在於顯示家族的光榮,激發後人繼承和弘揚先輩精良傳統,以前輩為模範,奮發圖強,蓬勃向上。公元2010年,監利地區廣大锺氏族人慷慨解囊,在朱河鎮花園村建成了一座尚屬荊州地區首例的以锺姓為主體的村級公墓,《故園亭》居中安放著萬遜公的巨大墓碑,亭聯“穎川煥彩鐘靈毓秀千秋盛,祖德流芳葉茂枝繁萬代興”格外醒目。今年孟夏,《中華锺氏宗譜·監利卷》又正式付梓面世。捧讀這部族譜,感激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願所有的锺氏族人精誠團結,弘揚祖德,光前裕後,永遠昌盛!
承蒙《中華锺氏宗譜·監利卷》編修委員會的盛情邀請,拜撰隻言片語,權當為序。
烈公嗣孫:锺代高 謹識
旹 共和國辛卯歲孟夏 穀旦
■為《中華锺氏宗譜·亨道卷》作序
山,必祖於崑崙之脈,千峰萬山皆其支也;水,必祖於天一之精,千匯萬川皆其流也;人,必祖於有生之源,千子萬孫皆其胤也。讀《中華锺氏宗譜·亨道卷》,溯源黃帝,下及共和,時跨千年,縱連百代,繩繩無窮,孝子慈孫,使人有一種俯瞰川流、悠遊上下的感覺,不僅能見其首,猶能探其中流,循其兩岸:椒原林莽、廬墓田舍、風俗親情、宗規族約等,凡是族類生息、繁衍、開拓、傳承之記述,盡行入眼。
中華姓氏源遠流長,見於文獻資料的姓氏有6000多個。吾锺姓,是屬於子姓的殷商後裔。在北宋年間編修的《百家姓》504個姓氏中,排位第77位;在清朝康熙時的《御製百家姓》中,排於第100位;在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位居當代近萬個姓氏的前56位。據不完全統計,吾锺姓於今人口超過千萬,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堪稱泱泱大族,舉世矚目。
《中華锺氏宗譜·亨道卷》,是在原八修譜的基礎上完善整合的一部精裝宗譜。參稽史傳與譜牒,亨道公乃軒轅第110世、宋國19代君王子御說(桓公)第64世、受姓始祖锺接公第51世裔孫。亨道公上下一脈,文韜武略,將相輩出:諸如:驍騎大將軍眛公、雄州路刺史晏公、牧守欽公、都督府長史期公、廣東太守寶公、西曹椽皓公、郡主薄迪公、太傅繇公、鎮西將軍會公、御史中丞毓公、尚書右丞雅公、檢校戶部尚書寵公、“江南第一宰相”紹京公、明代文學家惺等,近現代的英賢豪傑更是燦若繁星,舉不勝舉。亨道公本人也是以書經登神宗元豐乙丑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對其像贊曰:“噫!這樣人真自得陽煦,山立其儀表,日光玉潔。其道德,應爵位而效勤勞;立朝廷而正顏色;補聖主之闕遺,布下民之德澤,卜居恩江,名垂竹帛。”
亨道公九世裔孫良相、良富、春農及十世裔孫山輝、山英、鳴高、鳴亮、鳴志、鳴哲、思賢、思齊等諸公,於明代由江西永豐商徙竟陵郡轄的石城、天門、京山、潛江、沔陽等縣及周邊地區。五百多年來,亨道公後裔在荊楚大地艱苦創業,繁衍生息,以丁財兩旺秀立於中華姓氏之林。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追本溯源,乃是人類之天性。為人者,不管他在何方,不管他漂泊多遠,編入宗譜,列入門牆,祭先祭祖,託庇於列祖列宗的福蔭之後,總是最大的心愿。亨道公裔孫望才、立乘、立英、漢斌、立業等全體編纂者,歷經兩年多時間,風裡來雨里往,克服重重困難,從大量典籍文獻與歷次譜中鉤沉輯佚,力求以科學性、知識性、系統性的建構與雅俗共賞的文筆,去蕪求精,終於完成了具有“尊祖、敬宗、收族”三大功用的《中華锺氏宗譜·亨道公系卷》,可敬、可喜、可賀!
敬呈是序。
中華锺氏宗親總會副會長
湖北锺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代高 拜撰
旹 共和國辛卯歲仲夏 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