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歷史
1969年,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出土於河北省定州市北陵頭村43號漢墓(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
現收藏於定州市博物館。
文物特徵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高16.9厘米,長15.6厘米,寬6.5厘米,由4件乳黃色和褐色玉雕琢而成,由兩側支架座及中間上下兩層雕刻玉片組成。中間上下兩層玉片兩端的榫部插入兩側支架的孔隙之內,使其渾然一體,容易裝卸。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兩側支架實為加長了的座托,長15厘米,寬6.5厘米。兩個相連的圓璧內各透雕一龍,纏繞於圓璧正中的長方形孔中。上層玉屏片正中透雕神話“東王公”的形象,盤膝高坐。左右兩邊透雕一個跪著的一女子,周圍透雕鳳、鳥、麒麟、鴨、獸等形象。下層玉片正中透雕一婦人形象應是“西王母”,頭部兩側日月相照,似乎象徵著西王母與日月同存,兩側各跪一婦人,四周透雕龜、蛇、熊等形象。
創作技巧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使用
新疆和田玉雕制,採用了透雕、鏤刻等多種琢玉技藝,人物、動物還加飾了淺刻線。
文物鑑賞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全螢幕雕神話故事,正與漢畫像藝術的題材相似,形象組合不受時空、環境的制約,手法頗為自由。整個畫面神采飛動,超世脫俗,表現為一種特有的浪漫主義遺風。
文物價值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座屏。
屏風至遲是在
西漢時期出現,玉屏風和座屏也常見於記載,但出土的僅此一件。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上的圖案,雖屬神話內容,但它是玉器中將人物、景物、動物組合在一起的最早實物,也是塑造最早的群像,這可能受到東漢石刻的影響,在玉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美術史上也有一定的價值。
文化寓意
玉座屏是漢代中晚期盛行的陳設器,既是顯示奢華尊榮的禮品,又是祈祝求福的室內裝飾品。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上的“西王母”最早在《
山海經》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在《
漢武帝內傳》中記載,她將三年一熟的蟠桃送給武帝,吃後可長壽不老;在《
神異記》里,將她塑造成艷麗絕世的美女,並與東王公配偶,她住在西崑侖之巔,上有玉殿金宮,閬苑仙桃,左有瑤池,右環翠水,真是洞天府地。反映了當時人們死後所想要達到的那種享樂、舒適的仙境世界的一種幻想。另外東王公、西王母圖案,具有繁衍滋生人類、孕育天地萬物的象徵意義,有明顯的男女相對會合之意。在古代人類社會生活中,除了生時的享受,死後幻想升仙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便是種族後代的繁衍。因此在漢代藝術中,表現這類題材,是與其社會和人們對生命的要求,以及對死後的精神寄託有著密切的關係。
出土環境
河北定縣43號漢墓(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位於定縣(現
定州市)城南北陵頭村西約200米處,封土高12米,直徑約40米。墓為磚室結構,規模宏大,由基道、東耳室、西耳室、前室、中室、東後室、西後室等部分組成。基室南北全長27米多,東西最寬處13.8米。墓道位於室南部,呈斜坡狀,上寬下窄,底寬1.6米,因基道上部有麥田,未全部清理,長度不明。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在西後室發現,發現時因中間兩層玉片兩側的榫部斷殘,四片玉片散亂在地上。
保護措施
1993年9月23日,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成員
楊伯達、杜遒松、
王海文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