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鰩(學名:Raja miraletus)是鰩科、鰩屬魚類。雄性的最大總長度為63厘米,而雌性的最大總長度為59.7厘米。鏡鰩具有短而鈍的鼻子和近似四邊形的寬角度圓盤。胸鰭被極大地擴大並完全融合到頭部的側面。尾巴相對較短,有兩個背鰭。背面是赭石色到紅棕色,有黑點。鼻尖上可能有一個小黑點。胸肌底部有兩個明亮的三色眼點。這些眼點有一個藍色的中心和兩個同心環,內圈是紫色的,外圈是黃色的。腹壁是白色的。上表面在年輕個體中有刺,在成人標本中幾乎光滑,除了背部和尾部的刺型是可變的。腹部皮膚光滑。
鏡鰩棲息於深度為300米的微鹹水和海水中,最常見的深度為50-150米。生活在沿海大陸架和最上坡的軟底棲息地上。攝食包括各種各樣的底棲動物,包括小魚、螃蟹、蝦和魷魚,大部分食物主要是小甲殼類動物。分布於東大西洋的亞熱帶海域,從葡萄牙北部到整個地中海,南到馬德拉和南非。從葡萄牙到整個地中海以及非洲西部和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很常見。加那利群島有一份未經核實的報告。印度洋西南部也有報導。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鏡鰩最初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miraletus。過去的科學文獻中出現的同義詞包括Raja quadrimaculata Risso 1827和Raia ocellifera Regan 1906。屬名Raja源自拉丁語“raja,-ae”,意為有刺的鰩魚。
形態特徵
雄性的最大總長度為63厘米,而雌性的最大總長度為59.7厘米。鏡鰩具有短而鈍的鼻子和近似四邊形的寬角度圓盤。胸鰭被極大地擴大並完全融合到頭部的側面。尾巴相對較短,有兩個背鰭。無數的小牙齒是單尖的,排列成帶狀,形成了一個用來壓碎獵物的鋪面。
鏡鰩的背面是赭石色到紅棕色,有黑點。鼻尖上可能有一個小黑點。胸肌底部有兩個明亮的三色眼點。這些眼點有一個藍色的中心和兩個同心環,內圈是紫色的,外圈是黃色的。腹壁是白色的。上表面在年輕個體中有刺,在成人標本中幾乎光滑,除了背部和尾部的刺型是可變的。腹部皮膚光滑。
生活習性
鏡鰩棲息於深度為300米的微鹹水和海水中,最常見的深度為50-150米。生活在沿海大陸架和最上坡的軟底棲息地上。攝食包括各種各樣的底棲動物,包括小魚、螃蟹、蝦和魷魚,大部分食物主要是小甲殼類動物。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東大西洋的亞熱帶海域,從葡萄牙北部到整個地中海,南到馬德拉和南非。從葡萄牙到整個地中海以及非洲西部和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很常見。加那利群島有一份未經核實的報告。印度洋西南部也有報導。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埃及(埃及非洲部分)、法國(科西嘉、法國(大陸))、希臘(克里提、希臘大陸、東愛琴海群島)、義大利(義大利大陸、撒丁島、西西里)、利比亞、馬爾他、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葡萄牙(葡萄牙內陸、馬德拉)、西班牙(西班牙大陸)、突尼西亞。
繁殖方式
雄性總長度為40厘米時達到性成熟,雌性總長度為444厘米時達到性成熟。鏡鰩的繁殖方式為卵生。卵囊長4.2-4.6厘米,寬2.7-2.9厘米,呈長方形,角質堅硬。雌性在一年內釋放大約40-70個卵。卵沉積在沙質和泥質的平地上。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鏡鰩非常豐富,經常沿亞熱帶和熱帶海岸以及地中海的局部地區登入。它被商業漁業用底拖網和刺網捕獲。休閒漁民也認為它是一種獵用魚。具有食用價值,一般以新鮮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