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鏡斑後鱗蛛
- 拉丁學名:Metleucauge yunohamensis (Boesenberg et Strand,1906)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綱: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目: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科:肖蛸科
- 亞科:銀鱗蛛亞科
- 屬:後銀鱗蛛屬
- 種:鏡斑後鱗蛛
- 分布區域:中國,俄羅斯,韓國,日本
基本信息,ogenus:,原始文獻:,生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資料來源:,雌蛛形態描述,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編號: 3180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圓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銀鱗蛛亞科
拉丁亞科: Leucauginae
中文屬名: 後鱗蛛屬
拉丁屬名: Metleucauge
拉丁種名: yunohamensis
定名人:(Boesenberg et Strand)
年代:1906
中文名:鏡斑後鱗蛛
ogenus:
Meta
原始文獻:
Abh. Senckenbg, Nat. Ges. 30(1-2): 180, pl.11, figs.225~229.
生境:
生活在山區溪流邊的岩石間,結垂直圓網,為山區常見種。
國內分布:
河北,山西,吉林,陝西,台灣(?)。
國外分布:
俄羅斯,韓國,日本。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74-276
雌蛛形態描述
體長5.80~13.25。一雌蛛體長9.26:頭胸部長3.96,寬3.24;腹部長7.29,寬5.31。背甲黃褐色,兩側緣喑褐色,眼區至中窩之間具一內含黃褐色斑點的“V”形暗褐色斑,恰似一副眼鏡,故本種中名稱之為鏡斑。頸溝和放射溝明顯,呈淺褐色。中窩深。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列。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25:0.15);後中側眼間距等於後中眼間距(0.25:0.25);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63,前邊寬0.55,後邊寬0.63 。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25:0.20:0.18:0.18)。
額高0.23,小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短粗,褐色,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齒。下唇、顎葉和胸板黑褐色,胸板自中心向外輻射7條隆脊。步足黃褐色至淺褐色,腿節末端、膝節端半部、脛節中部及末端和後跗節遠側的大部分均呈黑褐色。步足具較多短粗的黑褐色刺。腿節Ⅰ具5根前側刺,脛節Ⅰ具3根前側刺。脛節Ⅰ、Ⅱ各有2列7根聽毛,脛節Ⅲ有4列13根聽毛,脛節Ⅳ有3列11根聽毛。跗節Ⅱ~Ⅲ的跗節器位於跗節近中央,跗節Ⅰ的跗節器位於跗節前端2/5處。
步足測量:Ⅰ20.07(5.31+6.48+6.66+1.62), Ⅱ14.76(4.32+5.04+4.23+1.17),Ⅲ8.28(2.52+2.79+2.16+0.81),Ⅳ12.60(4.05+4.14+3.51+0.90)。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背面黃白色,具明顯的黑褐色葉狀斑,葉狀斑的顏色在中段較淺,兩端較深。腹部腹面黑色,中央的兩側各有一前半部平行後半部彎曲的黃白色縱條紋。外雌器黑褐色,中部中央具一鼻狀隆起,插入孔1對,位於外雌器中部鼻狀隆起的兩側。
雄蛛
體長4.30~8.37。一雄蛛體長8.37:頭胸部長4.05,寬3.24;腹部長5.31,寬3.06。身體的顏色以及眼的排列與雌蛛近似。螯肢較雌蛛細,顏色較深,前齒堤的3枚齒近乎等距排列。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5.26(2.16+0.49+1.17+1.44);步足Ⅰ22.76(6.93+7.74+7.20+1.89), Ⅱ18.47(5.58+6.12+5.42+1.35),Ⅲ9.09(2.79+2.88+2.61+0.81),Ⅳ13.90(4.41+4.50+4.05+0.94)。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脛節較跗舟短,引導器寬,內緣稍向內凹人,跗舟基部較窄,側面觀具2個頂。
鑑別特徵
背甲的“V”字形暗褐色斑中具1對淺色斑點,該特徵與大衛後鱗蛛M.davidi相似,但有如下區別:①後眼列較前眼列寬;②外雌器的插入孔位於鼻狀隆起的中部兩側;③雄蛛觸肢的脛節較跗舟短,引導器的內緣向內凹入。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河北、山西、吉林、陝西、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