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台灣:台灣文學的地景書寫與文化認同研究

鏡像台灣:台灣文學的地景書寫與文化認同研究

《鏡像台灣:台灣文學的地景書寫與文化認同研究》是2014年01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羽、陳美霞。

基本介紹

  • 書名:鏡像台灣:台灣文學的地景書寫與文化認同研究
  • 作者:張羽、陳美霞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 頁數:206 頁
  • 定價:3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11-06891-3
  • 版 次:1
  • 印 次:1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所謂的“地景書寫”,是指文學中的地方風貌和景觀書寫。作家在諸多地方之間流動,觀看地方的姿態和方式,常隨外在文化情境和個體感悟而有所變化,也正是在這意義上,文學中的地景書寫具有了多元的特色,也蘊含著深層的文化認同問題。本書主要選取那些與文化認同密切相關的地景書寫,以不同歷史時段的文學作品為基礎,闡述地景的變遷對敘事者的影響,追蹤為敘事者的文化認同所影響的台灣地景書寫變化,並以此探討近二十年來台灣形象變化的淵源、台灣形象與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和認同變遷等。
編輯推薦
本書所稱的地景書寫,是指文學中的地方風貌和景觀書寫。與繪畫、攝影這些成像藝術相比,文學作品中的地景書寫具有描摹地方、傳神寫意、涵攝情境的多重意涵。作家在諸多地方之間流動,觀看地方的姿態和方式,常隨外在文化情境和個體感悟而有所變化,也正是在這意義上,文學中的地景書寫具有了多元的特色。
正如我們經由老舍認識了北京,經由狄更斯認識了倫敦,經由雨果認識了巴黎……偉大的文學家總能將地域風情栩栩如生地送達也許遠在千萬里之外的讀者眼前。一地之文學染有一地之特殊色彩,而不同時代的作家也都曾繪製出其時代特有的地景坐標。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曾說過:“有一天,都柏林這座城市摧毀了,人們也可以憑藉我的小說,一磚一瓦地將之重建。” 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片土地的“差異性”描繪,這之中隱藏著混雜多元的文化歷史印痕。地景書寫中所透露的地理空間,既來自作家本身的空間體驗,也與其所生存時代的文化情境密不可分。這些台灣地景書寫成為我們今天解讀當時台灣形象的重要文本。
我們常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主人公詰問:“這是哪?”“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簡單的提問之中,蘊含著深層的文化認同問題。所謂認同,英文為identity,也有學者將其翻譯為身份、屬性,都含有同一性的意味。近年來的台灣社會,認同可以說是個熱門的話題,舉凡國家、族群、性別、文化等諸多領域,都頻頻提及認同問題。本書進一步選取那些與文化認同密切相關的地景書寫,以不同歷史時段的文學作品為基礎,闡述地景的變遷對敘事者的影響;並追蹤敘事者的文化認同所影響的台灣地景書寫變化,探討近二十年來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和認同變遷。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空間、記憶與認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多面維度
第一節日本現代性景觀與身份認同的曖昧:論李春生及其《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第二節歐美文明時空的對照:以林獻堂歐美遊歷為考察重點
第三節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風月報》作者群筆下的大陸地景研究
第四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醫生作家“疾病之島”的敘事研究
第二章光復初期兩岸知識分子的地景書寫與文化認同研究
第一節歧義的認同——光復初期台灣文化研究考察
第二節光復初期兩岸知識分子的文化重建與文化認同問題研究
第三章家族敘事·兩岸書寫·身份認同: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家族/族群小說
第一節眷村文學書寫與身份認同研究
第二節家族自傳、身份認同與原鄉情結:論張大春的《聆聽父親》
第三節死亡敘事、地景書寫與文化認同:試析駱以軍近作
第四節媽祖信俗、地域文化與身份認同:試論陳玉慧的《海神家族》
第四章台灣少數民族文學的部落地景與文化認同
第一節台灣少數民族文學:誰在敘述?
第二節“他者”凝視:論《風前塵埃》的少數民族書寫
第三節神聖之書:《玉山魂》與少數民族作家創作新動向
第五章台灣文學史、文化論爭與身份認同研究
第一節台灣文學史的撰述與文化認同研究
第二節近二十年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論爭與身份認同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