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亭藏碑位於安徽歙縣西10公里唐模村古典園林檀乾園內。鏡亭碑刻始建於清初,是當時和後來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鑑賞文會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鐫刻書法傳神。較小的6塊為蘇軾、朱熹、倪元璐、趙孟頫 、文徵明、查士標的書法真跡,都是草書。旁邊12塊較大,為米芾、蔡襄、黃庭堅、祝枝山、董其昌、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奕僖、八大山人的行書,陸一岳的篆書和鄭簠的分書。它們連線豎立,鑲嵌在“鏡亭”的四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鏡亭藏碑
- 地理位置:安徽歙縣
- 始建於:清初
- 數量:18方
簡介,藏碑種類,歷史,
簡介
鏡亭藏碑,明末清初時期,是唐模經濟和文化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文風鼎盛。加上宋元以來有匯刻集帖的風氣,唐模檀乾園藏碑便在這種背景下修建匯集而成。是當時和後來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鑑賞文會的地方。
藏碑種類
藏碑大小共18方,鐫刻書法傳神。中間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為書法朱熹、蘇軾、倪元璐、趙孟頫、文徵明、查士標的書法真跡,都是草書。旁邊12塊較大,為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枝山、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奕僖、八大山人的行書;陸一岳的篆書和鄭簠的分書。它們連線豎立,鑲嵌在“鏡亭”的四壁。置身其中,見這長幅巨軸,筆走龍蛇,鐵畫銀鉤,就像置身於書法海洋,盡情賞讀。
根據現代書法家翁罔運考證,這裡原來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的一塊碑刻,字型是後來的書法家臨摹的《蘭亭序》黃絹本。但後來這塊碑為什麼就沒有了呢?據考證,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及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真跡,唐太宗死後全作陪葬品放入靈柩中去了,所以世上根本就沒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這是中國書法史和書法界公認的。徽州人一向治學嚴謹,以遵守寧缺勿濫的原則,將這塊碑刻剔除出碑刻群了。
歷史
檀乾園因遍植檀樹和紫荊而得名,素有“小西湖”的美稱。古木參天、有亭翼然;“鶴皋精舍”恢宏大度,氣宇軒昂;荷葉田田,丹桂飄香。檀乾園內有桃花林,白堤、玉帶橋、三譚印月、響松亭、湖心亭、鏡亭等勝景。徜徉在園內同樣可以欣賞到“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譚印月”、“曲院風荷”、“柳浪聞鶯”、“蘇堤春曉”等美景。相傳清嘉慶年間,唐模村人,有名的徽商許以誠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三十六家典當鋪,獲利甚豐。母因子貴,在山村里過了一輩子的母親聽說杭州西湖很好玩,就向兒子提出了要遊覽西湖的願望,許以誠想老母年事已高,徽州距杭州山高路遠,長途跋涉,車馬勞頓,恐老太太力不能支。為了滿足老母夙願,富商孝子許以誠出巨資,花錢僱人,模擬杭州西湖風景,挖泥造湖、堆山造景、引溪水、栽檀木、種紫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建造了這個“小西湖”, 歷經三年零六個月才竣工,實現了母親的願望,此事名揚四方,在民間一直相傳至今。正所謂:西湖西邊小西湖,孝子孝母大孝心。
鏡亭是小西湖的中心,四面環水,亭內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鑲嵌有蘇軾、朱熹、倪雲路、趙孟頫、文徵明、米芾、董其昌、黃庭堅、蔡襄、查士標等十八方宋、元、明、清時代書法名家的書法碑刻,正草隸篆諸體皆備,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彌足珍貴,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新安碑園。置身亭中既可飽覽四周勝景,又可感受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鏡亭真跡藏碑是唐模村鎮村之寶。據說曾國藩在徽州鎮壓太平軍時發現了這些寶貝,想把它盜走,終因體積太大笨重而罷手。文革期間,黃埔軍校許海生老將軍下放在此養豬、養牛,為保護這些珍貴文物,免遭造反派紅衛兵的破壞,許老將軍用豬、牛糞將書法石刻藏碑糊面,才得以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