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格孢屬

鏈格孢屬Ilternarsa 是叢梗抱目(MoniLiale)中的一屬,包括許多植物病原菌,如馬鈴薯早疫病和胡蘿蔔黑畝病的致病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鏈格孢屬
  • 拉丁學名:Alternaria C. G. Nees 
  • 外文名:Ilternarsa
  • 所屬學科微生物學
生物特性,種級分類標準,代表種,

生物特性

營養菌絲分隔,在分生孢子梗上向頂發育產生典型的鏈狀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體細胞菌絲很相似,暗色的梨型分生孢子通常既有橫隔又有縱隔。
鏈格孢屬(Alternaria C. G. Nees)。菌絲細長,分枝,淡色至褐色,具隔膜,菌絲體大部分埋生,部分表生。分生孢子梗由菌絲頂端生成,或從菌絲側生,或生於子座上,通常比菌絲粗,色深,簡單或有時分枝,直或彎曲,單生或數根叢生。產孢細胞生於分生孢子梗及其分枝的頂端,頂部具一產孢孔,以內壁芽生孔生式(eb-tret)產孢,隨著多次產孢作合軸式延伸,使分生孢子梗作膝狀曲折,孢子脫落後留下清晰的孢痕,孢痕周邊色深,中央色淡。分生孢子倒棒形、卵形、倒梨形、橢圓形或近圓柱形,與產孢細胞的接觸面大,孢子基部鈍圓形,臍部明顯。孢身褐色、青褐色或黃褐色,具橫、縱或斜的真隔膜,光滑或具疣、刺,分隔處無縊縮或縊縮,頂端無喙或延伸成喙。喙呈單細胞柱狀,錐狀或多細胞柱狀或纖細的長絲狀,較孢身色淡或近無色,簡單或分枝。凡轉變為次生分生孢子梗產孢者稱為假喙,否則為真喙。孢子可連續產生次生分生孢子,形成長的或短的、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子鏈。
鏈格孢屬
鏈格孢

種級分類標準

Neergaard(1945)等相繼提出鏈格孢菌種級分類標準,張天宇等(1997)綜合前人和他們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分類標準。
第一,分生孢子是種級分類的主要依據,但其形態、大小等變幅很大,易受基質和其他培養條件的影響。因此,在觀察描繪計量時應注意:儘量選用自然基質(標本)上長出的孢子,必須培養時可採用營養相對貧乏的PCA(馬鈴薯20g,胡蘿蔔20g,瓊脂15g,水1000mL)或TWA+WS(水1000mL,瓊脂15~20g,滅菌後的麥稈放於瓊脂板上),在光暗交替條件下培養;選孢子個體發育充分,處於鼎盛時期的孢子,避免選用生長中的幼小孢子或過老畸形孢子;隨機選擇孢子避免有意多選大個或小個孢子,隔膜多或隔膜少的孢子,儘量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
分生孢子的基本形狀為倒棒形、卵形或倒梨形,其形狀雖有較大變化,但一個種絕大多數孢子形狀是有特徵性的,是種級分類有用標準。種內孢子大小變幅可以較大,相近種間孢子大小可能有交叉,但這一特徵仍是分種的可靠性狀和常用標準之一。橫隔膜多少變幅較大,但縱、斜隔膜變幅較小,不同種之間孢子分隔數目,特別是縱、斜隔膜數目差別較大是一個有用的分種性狀。分隔處是否隘縮也是一些種間區別的特徵。孢子顏色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孢子表面的紋飾很難用於種級分類。因為幾乎所有鏈格孢屬的種,都可形成表面有紋飾的孢子,或表面有紋飾和光滑的孢子可能出現在同一培養菌株中。孢子單生或成鏈著生,形成短鏈(2~5個孢子)或長鏈(5~10個孢子或更多),孢子鏈分枝與否,這是一個明顯的在一定條件下相對穩定的特徵,所以孢子成鏈特徵是一類非常有用的屬下分組和種級分類特徵。孢子頂端有無喙及其形態是種級分類的有用標準。李多川等(1993)將鏈格孢屬的喙部分為六個類型:無喙、單細胞假喙、柱狀假喙、柱狀真喙、錐狀真喙、絲狀真喙。
第二,分生孢子梗的形態一般無種間特異性,其長度因基質和外界條件不同有較大變化,但其直徑變化較小,可做為某些種間的區別特徵。某些種的孢子梗常發生一次或數次分枝,也有一定的鑑別價值。
第三,鏈格孢屬中不同種間的菌絲特異性很小,在培養中有的可形成特徵性的厚垣孢子,可作為區別一些種的鑑別特徵。
第四,不同種間在菌落形態、色澤和生長速度等常有一些差別,但作為種級鑑別特徵意義不大。
第五,自然寄主(基質),絕大多數鏈格孢種發生於植物性基質上,在自然條件下常發生於一定屬或科的植物寄主上,即一定科、一定屬植物上常被一定種的鏈格孢所寄生。少數種對基質的選擇不嚴格,適應性廣,表現腐生性強。鏈格孢中大孢子和長喙種類一般寄生性較強,引起症狀特徵明顯,對寄主範圍的選擇性也較強。而小孢子種類對寄主範圍偏寬。

代表種

鏈格孢[A. alternata(Fr.)Keissler,異名A. tenuis Nees.]: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根簇生,直立或彎曲,褐色,具隔膜,罕見分枝,33~75μm×4~5.5μm。分生孢子鏈生或單生,倒棒形、卵形、倒梨形或近橢圓形,褐色,表面光滑或具細疣,橫隔3~8個,縱、斜隔1~4個,分隔處略縊縮,22.5~40μm×8~13.5μm。喙短柱狀或錐狀,淡褐色,0~1個橫隔,8~25μm×2.5~4.5μm,大部分可轉變為產孢細胞(假喙),其上形成次生孢子。在自然情況下常生於多種植物的枯死部分、種子內外,或腐生於多種有機物質上或土壤上,在基質表面形成黑色霉層。侵染小麥、大豆、花生、棉花、番茄、桃、李、杏等多種植物上,引起黑斑病等症狀,也是引起煤污病中附生真菌之一。
芸薹鏈格孢[A. brassicae(Berk.)Sacc.]:葉上病斑近圓形,直徑2~5mm,褐色,有輪紋,子實體葉兩面生。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立或膝狀彎曲,褐色,具隔膜,121~165.5μm×5.5~10μm。分生孢子單生,倒棒形,直或微彎,褐色,橫隔6~12個,縱、斜隔0~6個,64~158μm×19.5~38μm。喙柱狀,2~4個隔膜,23~93μm×6~8μm。侵染白菜、大青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葉片,引起黑斑病。病斑多時常造成葉片枯死。
芸薹生鏈格孢[A. brassicicola(Schw.)Wiltshire=A. oleracea Milbrath]:葉上病斑近圓形,直徑5~20mm,灰褐色,無明顯同心輪紋,周圍有黃色暈圈,子實體葉兩面生。也可侵染採種株的莖和種莢。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5根束生,褐色至暗欖褐色,基細胞膨大,不分枝或少數有分枝,直或彎曲,具隔膜,20~136μm×4~6μm;分生孢子3~8個成長鏈,圓柱形、橢圓形、倒棒形,褐色,橫隔3~10個,縱、斜隔0~8個,分隔處明顯縊縮,16~80μm×8~18μm。無喙,多為單細胞假喙,淡褐色。侵染甘藍、油菜,引起黑斑病。發生多時使葉片局部或全部枯死。為害採種株嚴重時,葉、莖、花梗和種莢上病斑累累,上生黑色霉層,葉枯死,種莢瘦小,子粒不飽滿。
瓜鏈格孢[A. cucumerina(Ell. et Ev.)Elliott]:葉上病斑近圓形,直徑4~10mm,稍隆起,褐色,具輪紋。子實體葉兩面生。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立或膝狀彎曲,褐色,具隔膜,54~91μm×4.5~8.5μm。分生孢子單生,倒棒形或卵形,褐色,橫隔5~10個,縱、斜隔1~8個,45~86μm×15.5~24μm。具絲狀真喙,隔膜0~5個,46~133μm×2.5~3μm。侵染黃瓜、甜瓜、南瓜、角瓜等葫蘆科植物,引起黑斑病。
向日葵鏈格孢[A. helianthi(Hansf.)Tubaki et Nishihara=Helminthosporium helianthi Hansford]:葉上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4mm,淡灰褐色。子實體多生於葉背面。分生孢子梗單生,直立,直或膝狀彎曲,褐色,具隔膜,基部略膨大,49~152μm×5~8.5μm。分生孢子單生,罕成短鏈,圓柱形、長橢圓形,淡褐色,橫隔6~12個,縱、斜隔0~3個,分隔處明顯縊縮,兩端鈍圓,無喙,整個孢子作蠕蟲狀,49~96μm×10~23.5μm。侵染向日葵的葉、莖和花葵,引起黑斑病,是向日葵上毀滅性病害,大發生年,造成葉片焦枯和絕收。
長柄鏈格孢[A. longipes(Ell. et Ev.)Mason]:葉上病斑圓形,後匯合成不規則形的大斑,直徑4~20mm,褐色至紅褐色,具輪紋。子實體葉兩面生。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或曲膝狀彎曲,褐色,具隔膜,基部膨大,19~52.5μm×4~5.5μm。分生孢子常鏈生,倒棒形,褐色,橫隔3~7個,縱隔0~5個,少數有斜隔,23.5μm~40.5×10.5~16.5μm。喙柱狀,分隔或不分隔,多數為柱狀假喙,7.5~20.5μm×2.5~6μm。侵染菸草引起赤星病,是菸草上重要病害,造成菸葉減產和品質變劣。
大孢鏈格孢A. macrospora Zi.):葉上病斑近圓形,直徑3~8mm,褐色,有輪紋,上生子實體。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或彎曲,分枝或不分枝,褐色,具隔膜,基部略膨大,45~83μm×5~8μm。分生孢子單生,倒棍棒形,褐色至暗褐色,橫隔6~10個,縱、斜隔1~7個,50.5~86.5μm×15.5~30μm。喙絲狀,真喙,淺褐色,近無色,具隔膜,36~171.5μm×2~3.5μm。侵染棉花的幼苗子葉和成株葉片,也可為害莖、枝、葉柄和棉鈴,引起輪紋斑病,尤其棉苗嚴重發病影響產量,陰天多雨年份發病重。
蘋果鏈格孢A. mali Roberts):葉上病斑近圓形,灰褐色,直徑6~15mm,有輪紋,上生子實體。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立或膝狀彎曲,褐色,具隔膜,36~52.5μm×3.5~5μm。分生孢子單生或短鏈生,卵形、倒棒形,褐色,橫隔3~6個,縱、斜隔1~3個,分隔處略縊縮,19~34.5μm×9.5~14μm。真喙與假喙柱狀,淡褐色,8.5~33.5μm×2.5~3.5μm。侵染蘋果葉片,引起早期落葉病。
人參鏈格孢 (A. panax Whetzel):葉上病斑不規則圓形,黃褐色,直徑3~15mm,上生黑色霉層。分生孢子梗多單生,罕見簇生,直立或作膝狀彎曲,基部略膨大,褐色,具隔膜,47~95.5μm×5~8μm;分生孢子倒棒形,褐色,橫隔6~11個,縱、斜隔1~6個,分隔處略縊縮,40.5~79.5μm×17~23.5μm,部分細胞成為厚垣孢子。喙柱狀,淡褐色,橫隔0~6個,17.5~69μm×4~7.5μm,部分喙可轉變為假喙變為次生分生孢子梗,產生次生分生孢子,形成2~3個孢子的短鏈。侵染人參、西洋參的葉和果實引起黑斑病,是為害嚴重的葉部病害,發病率在30%左右,嚴重的達70%~80%,造成葉片早枯,參子乾癟和參根減產。
蔥鏈格孢[A. porri(Ellis)Ciferri]:葉上病斑長橢圓形,直徑10~50mm,褐色,具同心輪紋,上生黑色霉層。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立或膝狀彎曲,褐色,具隔膜,54.5~84μm×5.5~11μm。分生孢子單生,偶見2~3個孢子鏈生,倒棒形,褐色,橫隔5~15個,縱隔1~6個,直或微彎。70~117μm×16.5~35μm。喙多細長呈絲狀,偶有分枝,具隔膜,23~89μm×3~6.5μm。侵染蔥和洋蔥等引起黑斑病,有時與Stemphylium botryosum Wallr.混生引起紫斑病,是蔥上發生的重要病害,常造成葉片枯死。
茄鏈格孢 (A. solani Sorauer):葉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直徑3~12mm,黑褐色,具同心輪紋,後期匯合成不規則形大斑,上生子實體。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或彎曲,褐色,具隔膜,47.5~106μm×7.5~10.5μm。分生孢子常單生,倒棍棒形,直或微彎,青褐色,橫隔5~12個,縱、斜隔0~5個,67~140.5μm×15.5~28.5μm。喙絲狀,淺褐色,具隔膜,分枝或不分枝,60~178.5μm×3~4.5μm。侵染馬鈴薯、番茄、茄等茄科植物引起早疫病,是馬鈴薯上常見病害,發病嚴重地塊常全田一片焦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