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靖鎮

鎮靖鎮

鎮靖鎮位於靖邊縣城南10公里處,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區。全鎮共轄12個行政村,8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331人(2017)。總面積21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4.5萬畝。 該鎮土地遼闊,水資源豐富,有大岔、張峁、舊城三座大中型水庫。農、林、牧、漁業發展潛力很大。地下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天然氣已進入開發利用階段。旅遊資源豐富,30年代鎮靖曾是縣城所在地,現留有古長城、中山台、北城門等遺址,特別是城東有1平方公里的純天然草坪,是風景優美的自然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靖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
  • 地理位置:靖邊縣城南10公里處
  • 面積:210平方千米 
  • 人口:12331人(2017) 
  • 著名景點:古長城、中山台、北城門等遺址
  • 耕地面積:5.9萬畝
總體概況,交通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農業收入,建設發展,

總體概況

鎮靖鎮位於白于山北麓,無定河上游,靖邊縣城南,明長城內側,距離縣城7公里處,轄12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331人(2017)。我鎮共有黨支部14個,其中機關支部1個(黨員56人)、學區支部1個(黨員26人)、村級支部12個(黨員480人)。共有黨員610名,其中預備黨員5名,約占黨員總數的0.89%;女性黨員79名,約占總黨員數14.06%;35歲以下黨員80名,約占總黨員數14.23%;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黨員62名,約占總黨員數11.03%。支委幹部60人;女性委員14人;女性黨支部書記1人。全鎮總土地面積210平方千米。2013年被省旅遊廳授予“特色旅遊鄉鎮”的榮譽稱號,2014年被中共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鄉鎮”的榮譽稱號。

交通環境

鎮靖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北靠大漠,中依蘆河,南托白于山區,屬城鎮結合地帶,全鎮一橫三縱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逐漸融入縣城的經濟發展中。北部五台、伙場窪、榆溝、棗刺梁4個村為風沙峁澗地區,占總土地面積的33%;中部蘆西、蘆東、鎮靖、陽窪4個村為水灘峁澗地區,占總土地面積的37%;南部周灣、大岔、顯安、狼臥溝4個村為山峁澗地區,屬典型的白于山區,占總土地面積的30%。

歷史文化

鎮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唐時稱烏延城,明稱鎮靖堡,歷來為軍事要塞。1869年,靖邊縣衙由新城遷到鎮靖,1935年5月劉志丹率軍解放鎮靖城,中共靖邊縣委、縣政府設立於此,1943年遷駐張家畔,此後成為鎮靖鎮政府駐地。境內名人輩出,有毛澤東題贈“實事求是,不尚空談”時任縣委書記的惠中權,有三邊參議會議員 “陝北漢子”白文煥,有完成了《王貴與李香香》初稿時任完小教師的李季,並由艾青、丁玲、何其芳收集出版了第一本剪紙集《西北剪紙》。還有一大批為黨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領導和名人志士。
該鎮民俗藝術風格獨特,久負盛名:大秧歌熱情奔放,信天游高亢悠揚,剪紙細膩灑脫。

風土人情

鎮靖土地遼闊,資源富集。境內有張峁、大岔、舊城三座大型水庫,養育了靖邊人民的蘆河水穿境而過,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現有老爺樓、中山台、北城門等文化遺址,古建築有鎮靖堡和明長城及附近數座燧台和四圍2公里的城垣河翁城遺址。現有保存完整的縣委舊址、惠中權舊居和白文煥故居等革命文化舊址。其中,白文煥故居於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正式掛牌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接待遊客數量5萬餘人次。2008年鎮靖堡被列入陝西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牆東有1平方公里的純天然草坪,北有湖心島兩座,四周綠樹成蔭。還有寨子山登山步道和被譽為靖邊八景之一的“南浦青霞”。同時,還有蘆靖湖、蘆源湖生態旅遊區,水土旅遊、生態農業種植園和山野度假村。由此可見,以上三方面區位優勢可概括為“天然之居,人文之地,遊覽之境”。

農業收入

鎮靖鎮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牧業生產。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蕎麥、糜谷、豆類、洋芋、油料作物;畜牧業生產主要是發展羊子產業和草產業。截止目前,全鎮羊子存欄達24000隻,年種植牧草1.5萬畝,羊子舍飼率達100%。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233.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達1017.8萬元,牧業產值達749.6萬元,糧食總產5314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350元,全鎮經濟已逐步走上“農、林、牧、商”相結合的路子。

建設發展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全鎮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一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修梯田1200畝,平整地3000畝,打井86眼,建高抽站12處,修築防滲渠道5600米。實現人均占有水澆地1畝多,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二是修鎮村道路200餘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三是先後為民眾打吃水井40餘眼,建水塔10餘座,打水窯420個,徹底改變了農民吃水難的問題。四是全力搞好電力、廣電、通訊工程,實現了戶戶通電,架設程控電話線路18公里,建成移動、聯通網路基站各1處,電視入戶率達98%。五是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2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5%。六是生態環境建設邁上新台階。按照“大面積封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該鎮全面實施封山禁牧,大搞造林種草,加快恢復植被,到目前,全鎮累計造林13728公頃,其中退耕還林783公頃,初步呈現出天藍、山青、水秀、人富的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