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雄教育志》是鎮雄縣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鎮雄教育志
- 作者:鎮雄縣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 ISBN:7-222-02179-5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年8月
- 編纂人員:何平、晉方誌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包括科舉教育、幼兒教育、國小教育、中學教育、師範教育、社會教育、教育科研等章。
作品目錄
封面
鎮雄教育志
圖片
鎮雄縣城
位於鎮雄縣城南廣路的教委機關辦公大樓。
《鎮雄教育志》審稿紀念
幼稚園校醫堅持對幼稚園小朋友進行健康檢查。
託兒所律動表演。
瞧,食宿班的幼兒們吃得多香。
幼兒們在歡度自己的節目。
1991年夏在台從事幼兒工作的鎮雄籍台胞鄧成楊夫婦(圖前排右起五、六)來鎮雄幼稚園交流經驗時與縣有關負責人和幼兒教師合影。
五十年代末,農村教師晚上織青少年文盲進夜校掃盲學習。
進行辦學水平迭標晉級綜合評價。
司鎮雄縣人民政府組織驗收組到鄉施行初等教育普及的檢查驗收工作。
六十年代農村國小因地制宜開展體育活動。
激勵、誘導,是開啟兒童心靈之窗最好的鑰匙。
語文教學開展“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
農村國小因陋就簡,為孩子們尋找示知的最侍捷徑
教師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彼此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注重全面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上好音樂課。
第三國小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時有學生習作在各類兒童刊物上發表。
節目表演,成為展現各校文娛活動的視窗。
一小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自己動手主辦壁報。
1993年村級國小老師付波赴省參加“農村青年教師大講賽”獲全省第一名。圖為付波講課時情景。
1995年10月15日鎮雄一中舉行85周年校慶典禮。
鎮雄城區中學生載歌載舞,喜迎一中校慶。
鎮雄一中85周年校慶時舉辦篝火晚會。
曾在鎮雄一中工作過的老教師們,千里迢迢赴鎮雄參加校慶喜典。
1976年8月鎮雄參加毗鄰三省七縣中學生籃球聯賽留影。
農村中學教師克服缺少教具的困難,認真進行教學。
體育中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訓練。
為確保中考、高考質量,全縣每年均實行單人單桌應試,監考教師亦行交叉監考。
在實驗中鞏固知識,在動手中發展能力。
昭通地區鎮雄師範學校全景。
鎮雄縣國小教師進修學校。
師範學生入學後接受軍訓。
昭通地區鎮雄師範注重學生技能培養,每年都舉辦師生畫展。
為使師範生有過硬本領,學校堅持同級同科統測,嚴肅考紀考風。
六十年代,山區教師竭盡全力發動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
在少數民族聚居村寨開展“雙語”教學。
課間歡樂的蘆笙舞代替了課間操。
能歌善舞是少數民族的特點,圖為林口鄉國小民族生在為師生們表演舞蹈。
縣科委領導申天銀為學員示範櫻桃嫁接,廣開勞技教育。
職校學生走上街頭、義務為民服務。
中屯中學“3+1”班學生學到技術後自搞縫紉加工和種植天麻、竹蓀等經濟作物。
多種形式開展勤工儉學活動。
鎮雄縣於1986年始建教育電視轉播台,電教站工作人員在電教工作室轉播鎮雄教育台主辦的節目。
第一國小是首批電教試點校,她為全縣多次培訓電教師資。
第一國小積極探索電化教學新路子。
中屯鄉教育電視發射樓塔。
在有條件的地方,儘可能地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圖為鎮一中學生在語音室學習。
鎮雄縣1954年首次建立中國少年兒童先鋒隊組織。
1963年後學校師生堅持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
少先隊員實地參觀氣象監測站、學習自然知識。
認識國旗,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利用寒假開展冬令營活動,讓學生們接受國情教育,了解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
舉行文藝晚會,慶祝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
用革命鬥爭史教育中學生勿忘歷史興我中華。
愛我中華、不忘國恥。
學校經常參加縣委、政府組織的各類文藝演出。
鎮雄縣組織師生赴地區參加“兩史一情”知識競賽,並代表地區又赴省參賽獲全省第二名(亞軍)。
國小校長在培訓中開展答辯活動。
以會代訓,使全縣教師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許多新知識。
鎮雄縣教委為“項目學校”培訓學前班保健師資。
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是師資水平提高的重要組成部分。
鎮雄縣會計函授站辦學地點,位於今烏峰鎮桃李巷。
職教辦主任給學員講課。
鎮雄縣委黨校廣播電視大專班學生畢業合影。
1989年副省長陳立英、省教育廳長張繼康、副專員吳錦莊等來鎮雄視察教育工作。
副縣長尹發富(圖後排左二)協地區教育局同志深入課堂聽課。
教育局長萬時民(圖右起第二)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聽課,與教師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存在問題。
省語委盧開濂同志深入到鎮雄縣檢查國語推廣工作。
為加強全縣的教學研究工作,1993年召開了教育教研專題會議。圖為縣教委領導在作報告。
1994年,昭通地區中學數學、物理學會第四屆年會在鎮雄召開。圖為副縣長兼教委主任譚興平致歡迎辭。
1995年,鎮雄縣教委召開“兩基”、“兩會”工作會議。圖為教委主任王順華與鄉(鎮)教辦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
1950年後,沒收的地主房宅用於辦學。圖為黑樹鎮蘇木國小原址。
鎮雄縣第二國小五十年代初修建的教學樓。
七十年代,社隊自力更生修建的亨地國小教室。
鎮雄縣花園式的農村中學——母享中學。
新興的中屯中學
1978年後,鎮雄縣中國小校舍得到顯著改善。圖為碗廠鄉中心國小教師宿舍。
1991年鎮雄籍台胞申慶璧捐資三十多萬元興建南廣學園竣工,縣長呂維戩(圖左)代省教委為其贈授銅匾。
1993年鎮雄籍台胞陳文緯捐資十二萬餘元為芒部中學新建的啟禮圖書館。
世行考察團長查普李和梁衡(女)1995年10月到李子鄉坳田國小檢查“世貸教育先導工程”時同苗族學生交談。
碗廠鄉農民朱紹興致富不忘教育,捐資七萬餘元為家鄉修建“興新希望國小”。圖為1995年8月竣工典禮時縣委副書記石明聰在典禮上講話。
嘉慶十七(1812)年鎮雄州紙槽籍苗族考生王金美科考及第為“京監生”,州府為其授匾,上書“國學蜚聲”。
道光廿六(1846)年母享籍人陳世昌赴省參加鄉試中舉授的“文魁”匾額。
科考經京試考中進士者,朝廷賜給匾額,下為母享余傳清遺存的“進士”匾,兩邊的字跡早被鋸毀。
封建時代科考及第將封冠加冕。圖為母享余傳清遺存的“項子”。
科考及第後,除金榜題名外,對誥封授爵有貢獻者,朝廷還賜給權力象徵物。圖為授給母享程德裕的“聖旨牌”。
民國三十五(1946)年教育部長朱家驊為鎮雄茶梗坡私立國小教師李筵題書的“隆化作新”,雲南省代省長李宗黃題書的“樂育英才”,分別刻於其紀念標和石碑上。
清道光廿三(1843)年鎮雄遷建學宮(孔廟)時所銘碑記。“文革”中被毀,僅遺殘碑。
民國十四(1925)年鎮雄縣知事姚煌為短期師資訓練所畢業生頒發銀質獎章。
鎮雄清代學宮內僅存的“泮池”,位於今縣一小校園。
民國二十三(1934)周年國慶紀念日,女子初級國小在運動場演習排練隊形之攝影。
鎮雄縣立高級國小校校長、教員及學生一九三五年七月一日攝影紀念。
民國廿二(1933)年鎮雄縣民眾教育館鳥瞰圖。
抗日戰爭時期頗負盛名的“集賢”國小全景。
民國卅六(1947)年後,鎮雄縣政府令每年春發給民戶一個雞蛋,秋捐一隻雞用於辦學。圖為羊場(鹽源)鄉用此法籌款所建成的“雞蛋”學校。
1954年鎮雄縣派赴昭通地區學習的文教幹部。
1956年鎮雄縣首批表彰的掃盲積極分子。
鎮雄縣1960年出席雲南省群英會的代表。
“文革”時期,全縣教師應時組成的造反組織“九一四”方面軍。
1979年鎮雄縣為首批退休教職工舉行歡送儀式。
中屯鄉坪壩國小校長王建民(圖二排右起第四)出席全國優秀教師表彰會,受到黨中央主席江澤民的親切接見。
《鎮雄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鎮雄教育志》審定委員會
《鎮雄教育志》編纂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
目錄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科舉教育
第一節 簡況
第二節 建學
一 宮學
二 私學
三 義學
第三節 教學
一 管理
二 教員
三 內容和方法
第四節 科考
一 內容和形式
二 學規、禮儀
三 科舉名錄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託兒所
一 管理
二 保教
第二節 幼稚園
一 發展狀況
二 管理
三 教養
第三節 學前班
鎮雄縣1957-1995年幼兒教育發展基本情況表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管理
一 學校領導的職能
二 學制
三 規章制度
四 後勤工作
第三節 教學工作
一 德育
二 智育
三 體育衛生
四 美育和勞動教育
第四節 普及義務教育
第五節 多渠道辦學
一 私人辦學
二 民辦公助國小
三 項目實驗學校
第六節 國小選介
鎮雄縣第一國小
鎮雄縣第二國小
鎮雄縣第三國小
雨河國小
潑機國小
母享國小
中屯鄉郭家河國小
鎮雄縣1950~1995年國小教育發展情況表
鎮雄縣初等教育普及情況表
第四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一 清末至1950年的中學教育
二 1950年後的普通中學教育
第二節 中學管理
一 學校領導
二 規章制度
三 學籍管理
四 後勤管理
第三節 教學工作
一 德育
二 智育
三 體育、衛生
四 美育
五 勞動教育
第四節 招生、升學
一 招生計畫
二 招生考試
三 考生報考資格
四 招生形式
五 錄取
第五節 中學選介
鎮雄縣第一中學
鎮雄縣牛場中學
鎮雄縣潑機中學
鎮雄縣母享中學
鎮雄縣芒部初級中學
鎮雄縣中屯初級中學
杉樹附中
鎮雄縣1961~1995年高考、中考情況表
鎮雄縣普通中學發展情況表
鎮雄縣1951~1995年普通中學教育發展情況表
第五章 師範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培養對象
一 培養目標
二 學生來源、待遇與分配
第三節 教育教學活動
一 課程、教材
二 教學形式
三 “五育”工作
第四節 管理工作
一 領導機構、職能
二 規章制度
三 後勤工作
第五節 各類培訓
一 學歷培訓
二 資格培訓
昭通地區鎮雄師範學校學生情況表
第六章 民族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
第一節 民族教育
一 簡況
二 照顧政策
三 民族師資
四 雙語教學
五 民族學校
鎮雄縣少數民族學生在校情況表
鎮雄縣1973~1995年少數民族7-11周歲學齡兒童入學情況表
第二節 勞動技術教育
一 簡況
二 辦學
三 教學形式和內容
四 課程、教材
五 管理
六 辦學條件
七 勤工儉學
第七章 社會教育
第一節 掃盲教育
第二節 職工教育
一 職工教育機構的建立
二 教育活動
第三節 函授、自修教育
第四節 特殊教育
第五節 電化教育
第六節 黨校教育
一 組織
二 培養對象、辦學目標和任務
三 教學與培訓
第七節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第八節 分期人口文化狀況
鎮雄縣出國留學生和研究生名錄
第八章 教育科研
第一節 教研機構
一 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教研組織
二 1950年後的教研網路
三 教學研究學術團體
四 高中質量管理小組
第二節 教研工作
一 教研活動
二 教研形式
三 學習、推廣、交流
第三節 教學改革
一 教學常規
二 教學內容改革
三 教學方法改革
第四節 教研成果
鎮雄縣教師1978~1995年在地級以上刊物發表或受獎的教育教學論文(作品)列表
第九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教師管理
一 來源
二 培訓
三 考核、晉升
四 民師
第二節 教師地位
一 經濟待遇
二 政治地位
三 社會地位
第三節 人物傳略
張人文
李懷甫
劉貫因
萬時民
魯祖禹
楊敏芝
第四節 優秀教師
一 特級教師簡介
二 高職教師名錄
三 受國家、省、地表彰的優秀教師
四 縣以上黨政群代表
鎮雄縣國小教職員工基本情況表
鎮雄縣中學教職工基本情況表
鎮雄縣學教職工基本情況表
第十章 教育行政
第一節 教育體制
一 機構
二 職能
三 教育職官
四 黨群組織
第二節 教育法規
一 教育方針的貫徹
二 教育政策及實施
第三節 教育督學
一 機構沿革
二 督學政策
三 各級對鎮雄縣教育的督察
第四節 教學設施
一 校舍
二 設備
第五節 教育經費
一 明、清時期
二 民國時期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
鎮雄縣1952~1995年教育經費決算情況表
文獻摘錄
一 關於中心完小校長的職責範圍的意見
二 關於公立國小幾項工作制度的暫行規定
三 鎮雄縣中小學生學籍管理暫行規定
四 鎮雄縣中國小教研組工作條例
五 鎮雄縣教育局中國小財務管理意見
六 鎮雄縣中國小學校管理條例
七 關於適時抓好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工作的意見(節錄)
八 鎮雄縣關於實行基礎教育分級管理的意見(摘要)
九 關於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摘要)
十 省教育志辦對《鎮雄教育志》的審定意見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