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東鐵路
- 外文名:Zhenjiang-Dongtai Railway
- 起點:鎮江
- 終點:東台
- 沿線站點:鎮江,江都,東台
概況,必要,路線,說貼,
概況
鎮東鐵路,即鎮江至東台鐵路,是民國時擬在江蘇籌建的一條鐵路,後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鎮東鐵路未能建設。鎮東鐵路起自鎮江,經江對岸七壕口、江都仙女廟、泰縣至東台。倘於全線竣工以後,再由東台向北延築至鹽城,或阜寧。
當時的鎮東鐵路計畫,逐項對蘇北里下河之地勢、里下河交通狀況及水陸運輸之比較、新(鹽)墾區計畫與鐵路關係、淮南鹽業與鐵路關係、鎮東鐵路之路線、鎮江碼頭設備及過江運費之規定、鎮東路工程及客貨運輸之預測進行了論證。分析認為,里下河區人口之眾,農產之豐,且為促成新墾區計畫起見,確有建築鐵路之必要。
必要
里下河自范公堤以東,舊為大海。海堤建築於唐代,以御海潮。宋時范仲淹續修後,海堤被稱為范公堤。古時沿海淤沙年年漸漲,每六十年約向大海延伸一英里。千百年來,大海漸遠,造就出大面積的陸地。清末民初,這裡產鹽、棉花,墾植較久,農產盛豐,如無水患,江北之利,不在江南之下。
民國初,里下河農產區,可分為舊墾區與新墾區。舊墾區,土質肥美,多為稻田。新墾區鹵氣未消,多為棉田。沿串場河而下,兩岸阡陌相望,風車林立。夏季純系水稻,冬季或以小麥輪種。鹽阜一帶,以鮑家墩稻田為最東之界限,自鮑家墩西南行,沿陳家洋兩岸,均系稻田區域。陳家洋趨東,始有棉田。故自鮑家墩以迄,南之李堡作一直線,則西多稻田,東多棉田。
新墾區域,原系煎鹽場所。自清末以後,墾務公司日益發達,先後成立計有大公司24家,小公司十餘家。經營之地,達430餘萬畝,已墾者120餘萬畝。東部北部為新墾區公司,除種植棉花以外,未種它物。以上闡述為里下河舊墾區與新墾區物產之概況。
江蘇建設廳有開闢新墾區計畫,南自東台之角斜,北至漣水之陳港,西起串場河,東至東海,南北長約270公里,東西廣約30公里,計有面積1300萬畝。以墾地500萬畝計算,均將其地種植棉花,每畝產子棉80斤,年可產棉400萬擔。冬季全部種麥,每季每畝收穫5斗,每年產麥250萬擔。江蘇省開闢里下河地區,乃至蘇北平原,巨大的農產豐富資源,是江蘇省建設的一項偉大事業,直接影響到國家東部地區的經濟建設。
我國棉紡工業,時以江蘇為中心,約占全國百分之八十強。據查江蘇有華商紗廠48家,日商紗廠30家,英國紗廠3家。日商、英商,均在上海。華商棉紡業,則以上海為第一。其次為常州及南通。華商各廠每年需用棉花,約338.5萬擔。英商紗廠,每年需用棉花約31萬擔。日商紗廠,需棉222.4萬擔。合計中外各廠需棉,約594萬擔。至於棉花供給,仰給於江蘇省約為170萬擔。各省棉花輸入,為120萬擔。外棉輸入,為20萬擔。若以全國而論,外棉輸入量更大,約為465萬餘擔。
里下河地區棉產,以東台居第一位,鹽城次之,阜寧又次之。非地質之肥瘠不同,實因在里下河地區趨向愈北,則距商業中心愈遠,交通愈不便,投資愈不穩固。所有上海紗商,基本不往鹽城、阜寧收購棉花,鹽阜棉產必須運到東台集中求售。1933年紗商購辦棉花,曾用飛機運輸。因此,鎮東鐵路築成,交通問題解決,墾務自易發達。
江蘇省鹽場,惟淮南之安梁、東河、丁溪、草堰、伍佑、新興、廟灣七場。淮南製鹽,鹽自出場後,即入運鹽河,運抵泰壩。過壩後,即抵揚州北橋,過橋後,開抵十二圩,再轉駁至食岸。淮南鹽質,本極純潔,但運輸方法不良,以致逐次偷漏摻雜。如能改用鐵路運輸,鹽由鹽場打包,直接運輸食岸,能保持其潔白精良之質。故建築鎮東鐵路,能使社會享受廉價和優良鹽質。
里下河地區,以泰縣、鹽城為交通樞紐,內河輪船航線,均以此為出發點。如鎮泰班、泰東鹽班、泰東班、泰興鹽班、泰湖班、泰益班、泰海班、鹽興邵班、鹽益班等,冬季水小,動輒停航。河流交錯,疏浚匪易。縱有餘力,尚須開拓墾植區270公里之新運河。按江蘇省當時經濟,數年內當無財力治理里下河水道。里下河客運輪船,每小時約行8公里。帆船裝貨,普通載重50擔,大者400擔,每小時約航二三公里,故輪船、帆船之載重、速度,均不如鐵路之經濟。
鎮東鐵路計畫,民國政府鐵道部逐項對蘇北里下河地區之地勢、里下河交通狀況及水陸運輸進行比較。新(鹽)墾區計畫與鐵路關係、淮南鹽業與鐵路關係、鎮東鐵路的路線、鎮江碼頭設備及過江運費的規定、鎮東鐵路工程及客貨運輸的預測進行了論證。分析認為,里下河地區人口之眾,農產之豐,為促成新墾區計畫起見,確有建築鎮東鐵路之必要。
路線
鎮東鐵路路線,擬自鎮江對岸七壕口為起點,於江岸建躉船一座,以便火車輪渡銜接。路線由此向北至江都城東南,建江都車站。江都縣城東南兩面,均臨運河,輪船碼頭均在福運門。擺渡而南,即為鎮揚汽車公司的終點站。江都鐵路旅客,由江都站直達東台縣之南東台車站。將來鐵路沿築至鹽城,即可由此向北延長至阜寧,此為鎮東鐵路線發展的計畫。
鎮江碼頭位於雲台山前,鎮江海關對岸七壕口,兩岸建火車輪渡,七壕口即為北岸車站地點。鎮東鐵路雖為江北之線路,實為京滬鐵路之培養線。京滬鐵路為謀增進本路的營業,將會竭力補助鎮東鐵路。因此,鎮東鐵路將會與各條鐵路線、公路聯繫起來,進一步促進江北和里下河地區的發展。
說貼
鎮江與江北在工商業上有著悠久良好的歷史,清末民初,江北金融完全有賴於鎮江供給與周轉,蘇北錢莊的開設曾有“無鎮不成莊”的歷史。鎮東鐵路如果築成,則江南江北之交通稱便,貨物運輸往來敏捷,鎮江地區金融隨之活潑,江北周轉亦得靈通。江北各縣的工商業,亦未有不一日千里,相得益彰,蒸蒸日上之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鎮江商會應鐵道部諮詢,就鎮東鐵路建設的必要性加以陳述。
鎮江商會陳述:鎮江古為京口重鎮,今為江蘇省會,其地居水陸之沖,有交通之利,工商各業,盛極一時。自英人要求通商,闢為租界,其地位之重要,直與京漢並駕齊驅。居今日而欲言繁榮鎮江計畫,非敷築鎮東鐵路聯絡江北交通則其道無由。如其江北自阜東各縣有鐵路貫通,瓜洲以輪渡與鎮江連線,則江北各縣農產物,可以絡繹運至鎮江,一部分可以在鎮江銷售,大多數可以與京滬、杭甬、津浦聯運。至銷售於鎮江者,鎮江可以設多數工廠。即以江北新產之棉花一項,運輸來鎮,必可設定紗廠。其他米麥雜糧,亦得恢復往日市面,並得多設堆疊,以為積存之所。鎮江土產,及京漢各地貨物,亦均得由此路轉運江北各縣。且省府以鎮江為中心之公路網計畫,逐漸實施。如其鎮東鐵路亦以鎮江為終點,非特可以收與京滬、津浦兩路聯運之效,而且與已成之各公路,亦得聯絡運輸。凡從前江南各縣特產,所絕對不易運至江北,及江北土產不易運到江南內地各縣者,從此貿易往來,毫無阻梗。而各縣旅客之來鎮,轉往各地者,皆有朝發夕至,不致再蹈風波之險。以現在各小輪逐日所載人數計之,日必三四千人之多。此路之成,其營業當與滬寧並駕。豈惟鎮江市面,可以恢復昔日之偉觀,鎮東鐵路為省府極力開發江北之一助。
鎮江商會還指出,“鎮東鐵路營業之旺盛,亦必以鎮江原有之交通優越地位,互相為用。總理(孫中山)實業計畫,定鎮江為長江九埠之一。總理(孫中山)云:鎮江為契合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中間之連鎖,而又以運河為南端,通中國最富饒之錢塘流域,故鎮江一市,將來欲不成為商業中心,亦不可得也。”
鎮江商會進一步論述:“居今日而欲言繁榮鎮江計畫,非敷築鎮東鐵路聯絡江北交通,則其道無由。如其江北自阜東各縣有鐵路貫通,瓜洲以輪渡與鎮江連線,則江北各縣農產物,可以絡繹運至鎮江,一部分可以在鎮江銷售,大多數可以與京滬、杭甬、津浦聯運。至銷售於鎮江者,鎮江可以設多數工廠,即以江北新產之棉花一項,運輸來鎮,必可設定紗廠。其他米麥雜糧,亦得恢復往日市面,並得多設堆疊,以為積存之所。鎮江土產,及京漢各地貨物,亦均得由此路轉運江北各縣。且省府以鎮江為中心之公路網計畫,逐漸實施,如其鎮東路亦以鎮江為終點,非特可以收與京滬、津浦兩路聯運之效,而且與已成之各公路,亦得聯絡運輸。”
商會說帖中還說到,孫中山的實業計畫,定鎮江為長江九埠之一。鎮江與江北在工商業上實有悠久良好之歷史,即江北金融完全有賴於鎮江之供給周轉。鎮東鐵路果能計日築成,則江南江北之交通稱便,貨物運輸往來敏捷,鎮地金融,隨之活潑,江北周轉,亦得靈通。“江南江北之交通構成,自可蒸蒸日上,而江北各縣之工商業,亦未有不一日千里者,所謂相得益彰,計無逾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