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端公戲

鎮巴端公戲

鎮巴端公戲俗稱壇戲、對兒戲。紮根於黎壩、興隆、觀音的部分地區。是由端公化妝“慶壇”跳神、唱神歌衍進而來的一個漢族戲曲劇種。因其行頭簡易,一包袱可攜,故又稱為“包袱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巴端公戲
端公跳神、慶壇在鎮巴歷史遙遠。《漢書》、《宋書》、《地理志》中都有“漢中之人,……好祀鬼神”的記載。正是這種巫覡之風,為端公戲的出現奠定了藝術根基和民眾基礎。
端公為人迎神、慶壇、禳災、祛疫演唱的“跳壇戲”
,以驅邪逐魔祝福還願為表演內容。後來逐漸引進和融匯了“大筒子戲”的音樂唱腔和部分劇目,還吸取了當地豐富的漢族山歌民謠和民間舞蹈的滋養,逐漸淘汰了一些頌神歌詞與祭祀節目,至清鹹豐、同治時期(1851——1862),端公戲已完全形成。不僅積累了自己的劇目,而且伴奏也趨於完善,表演上已有生、旦、末、醜的行當區別。
端公戲相關徹末道具主要有:
神榜、師牌、勅令、法印、法鈴、角卦、號角、師刀、令旗、令劍、法衣、法裙、冠帽、面具、木雕神像等。神榜:用紙或布繪製的神像。長方形,小的不低於1米,大的有幾米,分三至五層繪製,大致分為上、中、下三界主要神聖,礦物或植物顏料,鐵線描後用桐油浸潤。師牌:長30cm左右,寬8cm左右的長方形小木合子,內裝師傳的《傳牌度職牒文》,然後再以紅布包裹,連帶繡花布條。為傳師授徒的憑證。勅令:相當於官爺們的驚堂木。法印:黃銅印。有:佛法僧寶、道經師寶、五雷烤罩(照)。(已收集有印模)。師刀:一直徑20cm的鐵圈內串有古銅錢或小鐵圓環(六個、八個、九個不等)。可以做為樂器伴奏。號角:兩塊雕空半圓木,再粘合一起成牛角形狀,可吹響,如牛角號。可以做為樂器伴奏。令旗:三角紅黃小旗。刀、劍:武打道具。衣、裙:也稱八卦衣,八卦裙。冠:如佛家、道家做法事時頭上所戴之冠。象徵壇主。面具:和人面大小相同的木雕的人或獸樣面殼,七竅雕空彩繪,有善有惡,有凶有猛,有美有醜,形態各異,用途各異。代表扮演之神聖。木雕神像(壇神或壇公壇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