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寧橋
- 地理位置:寧海縣茶院鄉廟嶺村
- 建築年代:清同治六年
- 類型:石板平面橋
基本信息,建橋過程,古橋歷史,
基本信息
橋墩經雕鑿規整後由十塊長方形條石疊砌而成。橋面用125塊紅石板鋪設,長81.2米、寬2.5米,高2.5米,其中居中第十三洞橋的條石板南立面刻著“鎮寧橋”三個大字,落款同治吉旦公造;北立面刻有“川障回瀾”字樣。據寧海縣文物普查考證,鎮寧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晚於胡陳四十八洞橋18年,為寧海縣第二座石板平面橋。
建橋過程
那時造這樣的大橋甚是艱辛,確實不易,下埠頭是溪港交匯處,上游是茶山山脈溪流的茶院溪,下游是三門灣的毛嶼港。漲潮時,港灣海水滔滔,一陣陣海浪席捲而來;山洪爆發時,洶湧洪水排山倒海奔騰而下,地形複雜,自然條件惡劣。
在大橋施工中,採用實幹加巧幹的辦法,先打實橋基的基礎,用亂石砌成石堰,堰下游豎立密密麻麻的護基樁,橋上游墩子石條設弧形分水尖方折角,減少上游洪水衝擊的壓力。經過二年左右的精心建造,並且也得到了周邊村落的支援,終於一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在毛嶼港下埠頭架起來了。
古橋歷史
時過境遷,如今鎮寧橋已有146年的歷史了,經受過各種自然災害的考驗,仍然氣勢恢宏,巍巍屹立著。廟嶺古村有了這樣一座古橋的確增添了不少色彩,同時也記載著歷史的滄桑和變遷。遠的不說,就拿我們這一代親眼目睹的幾件事來說吧。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有一天,解放軍大部隊從東風嶺下來,人馬一個接著一個,長長的威武雄壯的隊伍,經過了廟嶺村莊,跨過了鎮寧橋,留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足跡。
1961年,毛嶼港被圍堵了,海潮再也涌不到鎮寧橋,但橋的昔日風貌依然存在,橋兩岸的海塗變成了莊稼地,映入眼帘的毛嶼港畔到處是白白的棉花,黃黃的稻穗,還種起了大片的甘蔗。
1972年,寧海縣要建造糖廠,廠址就選在廟嶺村的後門山山嘴的下埠頭。自此,後門山嘴和下埠頭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建起了一棟棟新廠房,造起了通往工廠的公路,一個現代化的糖廠拔地而起,新廠旁的鎮寧橋也枯木逢春,橋上車來人往,熱鬧非凡,又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
如今,昔日的這座鎮寧古橋雖已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這座古橋的風貌依舊,歷史功績將會永存。2003年,鎮寧橋被列為寧海縣文物保護點,成為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