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小黃姜

鎮寧小黃姜

鎮寧小黃姜,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寧小黃姜
  • 產地名稱: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根莖分枝多,雙行排列;節間短,節多;色澤鮮潤,表皮薄、淡黃;肉質緻密,纖維較多,淡黃色
  • 登記年份:2020年
產品介紹,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產品品質特徵,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介紹

鎮寧小黃姜根莖分枝多,雙行排列;節間短,節多;色澤鮮潤,表皮薄、淡黃;肉質緻密,纖維較多,淡黃色;味辛辣、香氣濃郁。

自然生態環境

2.1 鎮寧小黃姜適合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種植,不耐低溫霜凍。 小黃姜在16℃以上開始萌芽,幼苗生長適溫20~25℃,莖葉生長適溫25~28℃,15℃以下停上生長。而鎮寧小黃姜產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濕暖共節等特點,鎮寧全年平均氣溫16.2℃,年無霜期長達297-345天,年日照時數為1142小時,年均降水量1277毫米。產區溫度適中,雨量充沛,氣候宜人,且多濕、多霧,高溫低涼,小氣候覆雜多樣,種植區域內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氣候條件比較適宜,年平均氣溫不高,鎮寧小黃姜是當地原生植物,產品仍然保持原生態種植方式,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為鎮寧小黃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2.2 鎮寧小黃姜適宜肥沃疏鬆,富含有機質,喜微酸性的土壤。 鎮寧小黃姜種植區地處雲貴高原中段過渡地帶,海拔1000m~1350m,以高原山地為主,農業生產條件多樣,土壤種類繁多,主要以黃壤、黃棕壤和沙土為主,為弱酸性偏向中性,土質疏鬆,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機質,能滿足鎮寧小黃姜生產營養需要。

地域範圍

鎮寧小黃姜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貴州省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所轄白馬湖街道辦、環翠街道辦、雙龍街道辦、丁旗街道辦、扁擔山鎮、募役鎮、馬廠鎮、江龍鎮、革利鄉、本寨鎮共4個街道辦、5個鎮和1個鄉、139個行政村。保護範圍:東至革利鄉窩寨村、南至募役鎮桐上村、北至丁旗街道楊柳村、西至扁擔山鎮革老墳村;地理坐標: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5′20″~106°0′59″,北緯25°40′09″~26°10′19″,保護規模:面積6800公頃,產量20.4萬噸,產值61200萬元。

產品品質特徵

4.1 感官品質:根莖分枝多,雙行排列;節間短,節多;色澤鮮潤,表皮薄、淡黃;肉質緻密,纖維較多,淡黃色;味辛辣、香氣濃郁。 4.2 內在品質指標:粗纖維0.5%~1.5%、灰分≤2.2g/100g。五.特定生產方式
3.1 環境要求:小黃姜產地生態、空氣、水分環境條件應符合GB 3095、GB 5084、GB 15618的要求。 3.2 品種選擇:選擇豐產、優質、商品性好、抗逆性強的優良小黃姜品種。 3.3 曬種催芽:在播種前一星期,選擇晴天,將種塊翻曬數天,使姜皮變乾發白即可。 3.4 整地施肥:冬前土地深翻,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kg深翻入土,整平地面。 3.5 開溝整廂:採用深溝高廂栽培,廂寬2~4m,廂高30~50cm。 3.6 種植: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下旬種植為宜。選擇晴暖天氣進行。把已催好的芽切成小塊的種姜按株距20cm左右逐一排放於種植溝內,姜芽朝上。隨即蓋細土4~5cm。每畝種植7000~8000株。每畝用種量250~350kg。 3.7 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生長前期深中耕、薄培土,生長中後期,淺中耕,厚培土。 3.8 施肥管理:施足基肥,巧施追肥,以腐熟農家肥和有機肥為主。 3.9 水分管理:種植時必須澆透底水,保證生薑順利出苗。幼苗生長前期,以澆小水為主,保持土壤乾濕。旺盛生長時期,需水量相應增多,土壤相對含水量應在75%~80%。雨水較多時,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做好田間排水。 3.10 病蟲害防治:常見的病害主要有姜瘟病、葉枯病、斑點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有姜螟。 3.11 防治方法:以綠色防控為主,採用合理耕作制度,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 3.12 採收 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份,當植株開始枯黃,鮮姜(老薑)同時進行採收,選晴天,挖取姜塊,應儘量減少損傷。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鮮姜作為自留種。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鎮寧小黃姜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植保植檢站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鎮寧小黃姜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