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虹化山公園位於鎮安縣城中的虹化山上。虹化山原名龍首山、龍首寨,為城南山伸入城中的余脈。清乾隆十七年縣令聶燾主持建亭于山上,取名虹化亭。 1987年,鎮安縣委、政府斬山頸改河,虹化山突兀城中。2000年10月,縣政府斥資百萬,精心規劃,遠聘高級工匠,博採眾長,建造現代園林化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安虹化山公園
- 地理位置:鎮安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類別:現代園林化公園
公園簡介,公園的過去,第一個時期,第二個時期,第三個時期,如今的虹化山,虹化山的交通及位置,
公園簡介
經過幾年修建,現在的虹化山峰迴路轉,萬木蔥蘢,氣勢巍峨,五彩繽紛,聚亭、台、樓、閣、欄、迴廊等古典風格,融高、險、峻、美為一體。公園是一座集休閒、健身、娛樂、科普、高山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山體生態公園,矗立於公園頂端,全城景色一覽無遺。
公園的過去
虹化山是一座小山,在鎮安縣城邊,靠西。
它是鎮安縣城的地標之一,名氣不小。自九十年代虹化山闢為公園之後,更是成為縣城居民的休閒之處,也為外來遊客必游之地,儼然為鎮安一大景觀,婦孺皆知。
虹化山的過去,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它和縣河及其周邊山溪經過億萬年的激烈碰撞,終於在身旁沖刷淤積出一片不太大的大坪。嗣後,大概經過了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
即500多年前的古謝家灣時期。當這片默默無聞的坪地,還被稱作謝家灣時,恐怕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古村落,遠不及幾十里外、縣河上游旁的雲蓋寺古鎮──也許正是謝家灣的冷落,鋪墊成就了雲蓋寺的輝煌。那時,縣河叫上河,虹化山叫龍首山。上河發源於雲蓋寺上面的西崲峪,在城東數里的舊司里匯入乾佑河,全長不足百里。龍首山是城南正陽山西北余脈的頂端,形似龍頭。
可以想像,順其自然,古村落及其周邊的一切還處於原生態。龍首山阻礙了上河水的直行,迫使河水大轉彎。雖然,流經謝家灣的上河水,其河道的具體走向,現在已無法得知,但肯定和後來修了河堤的效果差別很大,經常肆虐改道,侵害百姓利益恐是難免了。
第二個時期
是鎮安縣治時期。在公元1463年,即明天順7年,鎮安縣治從夜珠坪南遷到謝家灣。從此,這塊地方成了終南奧區的政治、經濟中心,逐漸走向繁榮。
那時,縣城人口很少,樹木破壞小,尤其是在康雍乾盛世。當時,城後的驪珠山,“園秀如珠,樵夫、牧豎往來其上,歌聲達於署內。”虹化山“前後繞河,夕陽斜照,景色甚愛”。故“驪珠樵歌”、“縣寨斜暉”,均被列入縣治八景。聶燾縣令還在虹化山上修建了“虹化亭”,意為“因秋旱祈禱,化虹致雨故也”。聶翁遠眺詩情畫意的遠山寬坪,樵歌斜暉,萬物盎然,又即興題詞“曠如也”。後來人們以亭名代山名,現在又乾脆叫虹化山。康雍乾是清王朝國泰民安的鼎盛時期,前後歷時約一個半世紀。相對來說,這個時期的鎮安還算是兵息匪匿,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風氣比較好。就在這個時期,數以萬計的下湖人,兩次移民鎮安,給鎮安打上了江漢文化的印記。所以聶燾讚譽說,鎮安“風氣淳龐,俗尚撲野”,“無強悍難馴之習”,“無抗糧健訟之習”,“無淫靡之風”,“在商屬四邑中最稱易治。”
永恆的地質運動是鎮安縣城發展的原始動力,激發了人們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壯志。
別看這縣河平時水清流緩,溫順可愛,但到那夏秋的雨水季節卻暴戾恣睢,經常毀田溺民,加之北城坡大西溝、校場溝、馮子溝、白家溝大小洪水的推波助瀾,縣城便飽受其害,岌岌可危,甚至堤決壩潰,致使縣城淪為澤國。這條即賜予福祉又禍害百姓的河水,成了歷代官民的心頭之患,人們一直想調治它的任性。
明萬曆十七年(1589),官府在大西溝和縣河交匯處修建了一座三官廟,以祈求神靈保佑。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在三官廟前修築河堤。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又重修三官廟前河堤。
不知何時,在縣河西岸,虹化山的最頂頭,河水的拐彎處還圈修了一道半圓形的河堰,與三官廟前河堤一起,以合力疏導河水,改善河道走勢。
1949年,解放後,大修水利,多次增高、加寬、延修河堤,添築鱉蓋,疏導溝洪,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三官神靈未能保佑民眾免除水患,廟前的河堤也未能一勞永逸,險情還是不斷。
第三個時期
是虹化山改河工程後的時期。1987年,鎮安縣政府組織實施了虹化山改河工程及其綜合配套措施。在省、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蘭州軍區駐陝某部工兵團的援助下,虹化山的山埡被一舉斬斷。 為此,鎮安人民也付 出了巨大的代價,七名民工獻出了年輕的的生命。真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從此,虹化山變三面環水一面連山為三面環城一面臨水,縣河直驅東去。這不僅使鎮安縣城解除了洪水的威脅,還增加了40畝城建用地,促進了縣城的發展與繁榮,成為鎮安縣城發展史上的轉折點。這是永載鎮安史冊的惠民之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改河工程已經受了二十五個春秋的考驗,值得慶賀。但是否能抵禦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或更長時間一遇的洪水沖犯,確保縣城安然無恙,尚待歷史去驗證。去年以來,悉聞虹化山斬斷處附近發生多次滑坡,慶幸的是尚無人員傷亡,土石也未大量湧入河道 。滑坡現象引起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開始投資治理,以防患於未然,確保縣城民眾人身及其財產之安全。
銷量很大的西安《華商報》, 曾以“鎮安發現200多處古山寨”為題,報導過鎮安的古山寨現狀,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最近又以《散落在鎮安的古寨》為題,並配以許多照片,以整版篇幅做了深度報導,認為“這些山寨,是目前陝西山寨中保存完好,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類型最富的地區,在全國也實屬罕見。”並呼籲:“要好好保護這些先民保留下來的遺產,並利用這些遺產為當地的百姓帶來福祉。”報導再次引起人們的熱議。
綜觀鎮安城周之山,其險要者有二,一大一小。大的是龍樓山,小的是龍首山。二山都建有山寨,故龍樓山又叫大坡寨,龍首山又叫龍首寨或縣寨──聶燾修建了虹化亭之後,才稱之為虹化山。龍樓為後衛,龍首為前鋒,前呼後應,互為犄角。大的可匿大隊人馬,迴旋餘地大;小的可緊急避險,布控制高。
大坡寨和龍首寨(縣寨),這一大一小的古山寨,可以說是鎮安200多處古山寨的代表。其故事最多,但毀壞也最嚴重。
筆者兒時常上縣寨去玩耍,當時人們都把虹化山叫虹化亭子,雖然那時山上已沒見什麼亭子,也沒見什麼寨子了,只是滿目的荒草亂石和工事廢墟。但險要之勢依舊,除順山埡的山脊有路可登上山頂外,其它地方均為峭壁,很難攀登。九十年代後,我故地重遊,曾三次登山。第一次是1991年夏,只見山埡被斬,河道取直,虹化山拔地而起,四面裸露。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虹化山變小了。我想登上山頂,卻找不到路徑,只好在山腰留了影。也難怪,隨著縣城的發展,虹化山成了一個很大的採石場,山體缺少了好多。
虹化山正因其險,故縣治遷來後,將其闢為躲避兵匪的山寨。據《鎮安縣誌》記載:“明季兵燹,官民避兵其間,故壘尤在。”這種情況,在明清期間時有發生。一般情況,正如聶燾所言:“徒居縣寨或亦偶然避寇耳”。事息返城。若遇事態久拖不息,甚至縣衙遭毀,那縣治只好長期遷駐寨上。明崇禎十三年(1640)李自成起義軍曾幾經縣城,縣治就曾移至縣寨長達三十一年之久,直到康熙十年(1671)才復遷城內。
但是,在我的記憶中,虹化山頂屬彈丸之地,豈能容納一個偌大的縣衙?故對此說一直存有疑惑。莫非有訛?但史書所載,言之鑿鑿,不能不信。也許那時的採石破壞小,山頂還比較寬敞,也許那時的衙門精兵簡政,規模不大。自從虹化山公園建成後,我再次登山遊覽,看到高大的亭台樓閣、幾十米寬的地坪院落和上千米的幽徑迴廊時,才有了新的認識,感到駐紮縣衙之說,是可信的,並非妄言。
當然,有道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一個腐敗的封建王朝人心背向時,便氣數殆盡了,再好的天時地利也只能是一時的苟延殘喘,而無法挽回它的最後滅亡。1946年夏末,中原解放軍的王震部隊路過鎮安時,曾一度占領了鎮安縣城,當時的國民黨鎮安縣長孫浚伯就曾率人撤退大坡寨、虹化山,據險頑抗,得逞一時。到1949年11月24日,鎮安縣城被人民解放軍光復,國民黨的最後一任鎮安縣長袁德新見大勢已去,只好落荒而逃。歷盡磨難、傷痕累累的虹化山,終於迎來了新生的曙光。
如今的虹化山
如今的虹化山公園,花簇樹擁,城環水繞,凌空兀立,險峻秀美。山上建有三座古式樓亭,光彩奪目的虹化樓聳於中,東西兩亭護於邊。只見虹化樓和日磯山上的魁星樓遙遙相望,而東亭守望著挺拔的正陽山,和東逝的縣河水,西亭和展翅欲飛的鳳儀山彼此呼應。當旭日東升,在北城坡上俯瞰全城時,一幅壯美的圖畫飛入眼帘,只見虹化山猶如躺臥在巍峨的大坡寨(龍樓山)懷抱之中,又被錯落有致的縣城樓房所環繞
如今的虹化其如珍珠,如玉佩,如眾星拱月,如蓬萊仙島。真是引人入勝,美不可言。
虹化山的交通及位置
景區地址: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迎賓路
乘車線路:鎮安縣城可乘公車至迎賓路,或步行前往。計程車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