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村(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雙甸鎮下轄村)

雙甸鎮鎮南村位於雙甸大橋橋南首,東臨江海河,西臨紅石河,北臨如泰河,南臨石橋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南村
  • 總面積:5.6平方公里
  • 位於:雙甸大橋橋南首
  • 地理環境:東臨江海河,西臨紅石
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獲取榮譽,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社會事業,歷史沿革,在外能人,

地理環境

雙甸鎮鎮南村位於雙甸大橋橋南首,東臨江海河,西臨紅石河,北臨如泰河,南臨石橋河。村域呈長方形,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雙通線公路貫穿南北,村域內長約1.5公里。

行政區劃

全村現有耕地面積4381畝。居民1249戶,總人口3190人,其中非農戶130戶,608人。有村民小組織 個。
全村已建成居民住宅樓922幢,安裝自來水1189戶,有電腦200台,固定電話1000部、移動手機、小靈通1560隻,安裝數位電視和調頻廣播1032戶。

獲取榮譽

2008年度獲鎮全民創業三等獎;2008年度合作醫療先進集體二等獎、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經濟

工業經濟

本村個體工商戶百餘戶,民營企業37家,主要從事紡織、編織、勞保用品加工、食品加工、農機製造等行業。宇翔紡織有限公司、楠雅紡織有限公司、千惠服飾有限公司、南通亞銳服飾有限公司、南通天佳畜禽水產有限公司、雙甸農機修造廠等在本地享譽盛名。

農業經濟

夏季以種大、小麥為主,秋季以種植水稻為主;19組朱斌為養羊大戶,養羊300多隻;19組楊正為養雞大戶,年產肉雞一萬羽。

社會事業

境內有省道334複線、雙湯公路,村域內道路交通四通八達,除了便利的水路交通,現有水泥路面總長6260米,晴雨沙石路面14890米。
全村設有社區衛生服務站1所,有私人診所2家。享受醫保167人,參加合作醫療人數3074人。

歷史沿革

1946—1955(建國前後):曾稱周店村、石壩鄉、迮新村;1955—1958(合作化時期):曾稱庭貴鄉4、5社、宗奎鄉星明一社;1958—1983(公社化時期):稱庭貴公社(紅旗公社)15、16大隊、雙甸公社1、15大隊;1983—1999(恢復村名):稱雙南鄉華復村、菱港村、雙甸鎮街前村、鎮西村、鎮園村;雙甸鎮1999年街前村與鎮西村合併為鎮前村;雙南鄉1999年華復村與周店村合併稱周店村,菱港村與石壩村合併稱石壩村。2003年周店村與石壩村合併稱石壩村。2001年4月鎮前村併入星光居委會;2007年10月石壩(北部的菱港村、華復村部分)與星光居委會如泰河南部分合併為鎮南村。
知名地名:菱港,凌港河位於雙甸鎮東3華里,它自南向北與如泰運河相通,長達500餘米,河面寬15米。之所以叫凌港,說法一,凌港河的形狀是中部大,兩頭略小,微有彎曲像菱角;說法二,凌港多放養菱,每年產菱角數千斤。年復一年,時長日久,菱港便成了當地的地名。菱港曾見證了日寇殘殺中國人民的慘痛歷史。20世紀40年代日本鬼子入侵當地,一次鬼子從東南經菱港去雙甸,途中發現菱港河內有船隻和躲在那裡的民眾,懷疑他們是游擊隊,當場槍殺4人,其中一位農民叫李慶文,腹部被刺一刀,脾臟外流,後經叢家壩王子恆醫生治好。但肉體和精神上的傷痛使他通對日寇的仇恨一直伴隨他到84歲病故。凌港河邊的原紅旗公社16大隊,1983年曾命名凌港村,2007年併入雙甸鎮鎮南村。
洗馬池,現為鎮南村14組。據《如皋縣誌》載:“洗馬池在雙甸河南,宋丞相文天祥曾航海至此駐馬,故名。”洗馬池見證了日偽軍屠殺革命黨人和人民民眾的暴行。日偽時期,國民黨偽軍盤踞雙甸時,洗馬池邊曾一度成為敵人的殺人場。在此慘遭日偽軍殺害的共產黨人和無辜百姓有20人之多。革命烈士王文忠在一次送信途中,被叛徒出賣,被殘忍殺害於洗馬池邊。1977年因如泰河南岸土堤平整,當地民眾將土堤沖漿填平了洗馬池,隨後村民們陸續在此建起住房。
筆架山,雙甸鎮鎮南村4組東南角與五組連線處,過去有個地方叫筆架山。筆架山並非真正的山,傳說是幾百年前叢家壩大財主叢禎秀的前輩為死去的先人特地建造的墳礦風水。筆架山建造於墳場前右側,三尖兩凹,形似毛筆之架。筆架山在農業合作化以後被徹底剷除,泥土挑去填平河溝,擴大耕地面積八畝有餘,每年增產糧食一萬餘斤。
解放前,知名地名還有:雙寶茗場、九條巷、俞家香店、住家家廟、住家莊、虹橋、鳳凰地、戴家互屋等。

在外能人

宗序華 南通中鋼金屬製造有限公司 董事長
任乃飛 江蘇大學博士 理工學院副院長
現村委員有村民小組29個,設主立黨支部,有黨員129人。
2011年村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吳玲 農經員:吳蘭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