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江羌族鄉

鎖江羌族鄉

鎖江羌族鄉位於平武縣南端,成立於2003年7月,東北與大印鎮相接,南連北川都壩鄉,西連北川縣片口、小壩鄉,距平武縣城118公里,距綿陽市城區118公里。全鄉幅員面積249平方公里,轄江東、鎖江、水口、花橋、兩河、鳳陽、槐窩、魚洞、壩子、五星10個行政村,71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鎖江羌族獨立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
  • 下轄地區:轄江東、鎖江、水口等10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816
  • 郵政區碼:622561
  • 地理位置:平武縣南端
  • 面積:263平方公里
  • 人口:0.7萬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全境處於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寬壩林場
  • 機場:綿陽南郊機場
  • 火車站: 綿陽站
  • 車牌代碼:川B
經濟發展,行政區劃,人口數據,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資源環境,位置境域,

經濟發展

2005年鎖江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可望達2500元以上,能在2004年2347元的基礎上增長200餘元。2005年預計糧食總產量可達4510噸,其中大春3105噸,小春實產1405噸(較2004年1292噸增產113噸)。全年可出欄生豬8000頭,存欄6000頭,較2004年增長12%。 經過多年努力,現已發展規範化茶園1.3萬畝,2005年細茶總產23萬公斤,其中毛尖產量為4噸,在2004年1.5噸的基礎上增加了2.5噸;粗茶30萬斤。鑒於2005年農民重視了高檔茶葉原材料的採摘,就茶葉方面農民淨增收入20萬元以上。花橋、鳳陽、壩子、五星等村與林區接壤,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不受乾旱威脅,適合發展三木藥材和魔芋,厚朴樹在這一帶生長表現出了它的獨特優勢,2005年實有面積2.4萬畝。據統計:全鄉出售厚朴500噸,在2004年200噸的基礎上增加了300噸,產值由原來的78萬元提高到140萬元,增62萬元。因三木藥材良好的市場價格,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鳳陽藥材林場的金正才出售厚朴收入10萬元,鳳陽村白果社的黃安福厚朴收入2.4萬元、五星村水井社的楊玉成銷售厚朴達2.3萬元。2005年全鄉共種植魔芋2000畝,較2004年的1660畝增加340畝,預計產值400萬元。烏藥總產可達120噸,產值能達到240萬元。
鎖江羌族鄉鎖江羌族鄉

行政區劃

鎖江鄉村莊名錄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7096
3788
3308
家庭戶戶數
1819
家庭戶總人口(總)
6741
家庭戶男
3584
家庭戶女
3157
0-14歲(總)
1531
0-14歲男
772
0-14歲女
759
15-64歲(總)
5023
15-64歲男
2725
15-64歲女
2298
65歲及以上(總)
542
65歲及以上男
291
65歲及以上女
25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7002

地理環境

全鄉分布於高山峽谷地帶,境內最高海拔是3217米的六角頂山,是清漪江的發源地,清漪江全長126公里,順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出境經大印、豆叩、平通,進入北川縣境。深山老林或半山岩穴之中棲息著國家級一類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野豬、麝香、青麂和黃麂等。鄉政府所在地海拔905米,全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因緊靠清漪江,此地夏熱無酷暑,冬長無寒期,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日照充足,森林覆蓋面積在75%以上,野生名貴中藥材、紅豆杉等珍稀樹種1500餘種。

歷史沿革

鎖江於1929年設定鎖同團練公所;
1935年4月,一部紅軍由江油中壩的官渡沿讓水河而上,經甘溪、桂溪(現屬北川縣)占領平通、豆叩、鎖江、同興(今赤水),並在此建鎖江鄉蘇維埃政府,駐地在鎖江橋街上,6月初紅軍撤離,鎖江鄉蘇維埃隨紅軍全部撤離平武后,即不復存在;
1936年建鎖同聯保;
1937年將都貫聯保併入鎖同聯保;
1940年鎖同聯保隸屬大印鎮;
1942年從大印鎮析出建鎖同鄉;
1950年鎖江鄉人民政府建立,當時隸屬第三區人民政府豆叩區公所;1950年發生了“六二六”土匪暴動,當時犧牲了解放軍戰士和征糧工作隊隊員,併合葬在鎖江街頭,也就是“六烈士墓”;
1953年8月,建立中共鎖江鄉支部委員會,駐地鎖江中街;
1956年5月鎖江鄉人民政府改為鄉人民委員會,同年,同興鄉併入;
1958年10月鎖江鄉人民委員會改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1年同興析出建公社;
1968年9月鎖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當時隸屬豆叩區革委;
1972年5月,建立中共鎖江鄉人民公社委員會,隸屬豆叩區委;
1981年4月,撤銷鎖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恢復鎖江鄉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隸書豆叩區公所,駐地不變;
1984年1月,撤銷鎖江鄉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建立鎖江鄉人民政府,同年同興公社更名為赤水鄉人民政府,隸書豆叩區公所,鎖江鄉人民公社黨委就是在1984年這次縣級機構中改為鎖江鄉黨委;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鎖江鄉人民政府、赤水鄉人民政府併入大印鎮人民政府,設鎖江、赤水辦事處;
1995年10月鎖江從大印鎮撤出,恢復鎖江鄉人民政府,隸屬平武縣人民政府,轄赤水辦事處;
2003年7月,鎖江鄉被列為“羌族鄉”,更名為中共鎖江羌族鄉委員會、鎖江羌族鄉人民政府。

歷史文化

(一)鎖江地名的由來
鎖江地名得於清朝時期江上的一座“鎖江橋”,傳說鎖江那條河水水很急、浪很大,流水聲吵得人家睡不著覺,特別是晚上,水聲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都不得安生,還有龍和獅子進街害人,後來老百姓就求神拜佛,菩薩顯靈了就派神仙下來在鎖江橋上安了一把金鎖,流水聲聽不到了,龍和獅子也進不來了。好景不長,一次發大水橋被捲走了,金鎖也沒有了,一直到很久以後,鎖江橋廊上畫的一律都是金鎖的花紋。
(二)羌族文化
1、民俗。
(1)飲食習俗。鎖江人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食兼之薯類、豆類、蕎子為輔。解放前以玉米為主食,常以玉米面做的稀飯摻紅薯、土豆等為一日三餐,稱作“拌湯”,還有用玉米面拌大米作乾飯的習俗,稱作“金裹銀”,在火塘中用三角與鼎鍋煮飯,這些習俗一直在延續。鎖江山上盛產野生菌類和蕨類,屬於原生態天然食品,村民們用以醃製各種鹹菜。肉食以豬肉為主,家家戶戶都把豬肉醃製成臘肉,方便保存以便日後食用,高山的老百姓一般醃製的臘肉要吃一整年,他們把肉掛在火塘上方隨時用煙燻,這樣可以保存很長時間。村民還有飲茶、飲酒的習慣,鎖江的茶葉芳香醇厚,一般都是手工製作,有客人來以泡茶優先,吃飯時用自己釀製的玉米酒招待。
(2)服飾習俗。解放前鎖江人的服飾在富人和窮人之間有很大區別。富人一般在頭上裹黑絲帕或者戴帽子,身穿高領或無領長衫,質地一般為絲綢,色彩豐富,下穿各色大襠大腳褲,腳用布裹起來,冬天穿棉鞋,夏天穿草鞋,打綁腿,他們的服飾且配有其他小飾品;窮人頭上裹黑色或者白色的帕子,有些窮人盤頭髮於頭頂以幅布包頭,男人裹帕不用封頭頂,女人則需要將頭頂封死,男的身穿對門襟,女的身穿琵琶襟,顏色以花、紅、綠為主,下穿無腰的嵌腰褲。窮人的服飾材料都是自己買回的粗布,用大鍋將原有的粗布顏色褪掉,然後染成自己需要的顏色,無論春夏秋冬腳上一般都穿自製的草鞋,由於鎖江竹子較多,大多用竹子制草鞋,也更耐穿。解放後,衣服的顏色由以前的花、紅、綠轉變為白、黑、藍,可以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然保留這些穿著,只是會製作草鞋的人不多了,有的年輕小伙夏天也穿草鞋,涼快舒適。
(3)居住習俗。鎖江以前居住在碉樓里,漸漸的改為木製的虛腳樓,一般為三層,一層用來建廁所、養家畜,二層住人,三層用來儲藏糧食。木製的虛腳樓立柱子,一般分為五柱、七柱、九柱,大戶人家家裡由於人多則有修建十一柱的房子,大多數都修七柱。一般房間也和柱子一樣為奇數,房間設定除了寢室、廚房外還在堂屋中建一火塘,用來燒水、取暖,熏制臘肉等。在邊遠高山,舊時的羌族風格的寨房、碉樓仍然存在。
(4)婚俗。鎖江婚姻聯締方式分為入贅,俗稱“抱兒子”和嫁女兒兩種。首先要看門戶,男女雙方經過協商初步同意這門婚事後,就將子女帶到對方家中做客或者趕場時男女見面,家長雙方都要充分尊重兒女的意願,如果都同意的話就找媒人提親,媒人可男可女,男的稱“紅爺”,女的稱“媒婆”。婚前還要請釋比看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配,五行是否相剋,最後釋比定結婚日子,婚宴一般為三天,第一天叫支客,主人家請有支客司,主要是給幫忙的人安排活乾,第二天為正酒,第三天為謝客。正酒這天支客司、上梳娘等人要去女方家接親,在新娘家吃完酒席後,接親的人就抬起嫁妝回家,新娘娘家也要排人送親到婆家,拜完堂後才算禮成。
2、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有的老人還能說出周圍每一座山的當地名字,而且分陰陽男女,在堂屋設神龕供奉壇神,鎖江也曾有一座火神廟。
(2)祖先崇拜。像中國大部分地方一樣,鎖江鄉幾乎每戶人家都安有家神,寫有神榜,神榜上有各家所供奉的祖先,每年過年、清明節以及七月半的時候舉行祭祖儀式。解放前鎖江街上有一座祠廟,供奉的是人盡皆知的楊四將軍(楊四郎),文化大革命時被毀了。
(3)佛教信仰。鎖江村邊有一座寶瓶山,山上有座靈峰寺,這是鎖江人拜佛場所,這座寺院曾經在“破四舊”和“文革”時被拆除,後又重建,老百姓趕廟會多是趕農曆三月二十八的東嶽和農曆二月十九、農曆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鎖江的佛教融合了道教的諸神,他們既向釋迦牟尼磕頭,也向太上老君燒香。
(4)釋比信仰。漢族稱為“端公”,釋比信仰是鎖江信仰中最有特色的一種,釋比是不脫離生產的宗教職業者,專門從事祭祀、安神、驅鬼、除穢、安葬等活動。鎖江羌族鄉的釋比服飾不同於別處的端公,這裡的釋比身著紅衣,頭頂五佛冠,手執師刀,通用的道具大致有羊皮鼓、卦、令牌、腰牌、印等。
3、口傳文化。
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僅依靠口傳追溯本民族的文化,由於長期受到中央王朝軍事力量的打擊,沒有文字和戰亂是導致羌族後裔不能再進行自我民族辨認的重要原因。羌族的口傳文化反映了羌族人民的歷史、生活、習俗、宗教等,口口相傳的文化是羌族人表達、傳遞、交流和延續民族意識和群體認同的重要手段。鎖江口傳下來的文化主要有口頭文學,包括各種民歌、俗語、諺語、打油詩、故事等。民歌包括情歌、酒歌、山歌、勞動號子等,這的中老年人幹活的時候就口哼山歌,齊喊號子,逢年過節的時候老人們還會聚到一起來個情歌對唱、山歌比賽,看誰的歌多,人民能聽懂的只有少部分,大部分都是羌語,年輕人聽不懂。
4、傳統文化
解放前,老百姓穿的衣服、鞋子上的花紋、雲紋都是手工繡上去的,羌繡一直延續了下來,不過會羌繡的人越來越少了,為了將此工藝傳承下來,每年對繡娘進行培訓,開展羌繡比賽,有的村民還在小孩的衣服、褂子、帽子、鞋子上繡上花、草、雲、鳥等圖案,個個顏色鮮艷,非常漂亮。年輕人也會繡鞋墊,閒暇時節,為家人繡鞋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風景名勝

休閒避暑聖地,逐漸盛行鄉村生態旅遊,當地的農家樂迅速發展,每年夏天周邊綿陽市民都要前來避暑,一住就是一個月。鄉黨委政府按照“生態立鄉、交通活鄉、產業富鄉”的鄉域經濟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厚朴、茶葉、魔芋、烏藥以及畜牧養殖,在江東、鎖江、水口,花橋等村主要以發展茶葉為主,兩河、鳳陽、五星等村與林區接壤,非常適合發展“三木”藥材,主要以厚朴種植為主,這裡出產的厚朴尤以質量好、產量高而聞名。

資源環境

鎖江海拔高度差異較大,小區氣候明顯。槐窩、鎖江、江東,水口,花橋等村海拔位置較低、積溫高、光照充足,空氣濕潤、溫差小、黃泥土居多,除了發展糧食作物以外,很適應茶樹生長,故此鎖江鄉又名茶葉鄉。

位置境域

鎖江羌族鄉位於平武縣南端。
鎖江羌族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