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浴

鍋浴

鍋浴,作為一種江南農家沐浴風俗,曾深得老百姓的喜愛。據了解,“鍋浴”在江南一帶,江蘇蘇錫常的張家港、常熟、宜興、江陰、武進及溧陽,安徽宣城、蕪湖、黃山等地區的農村頗為常見。據媒體報導稱,常熟還將“鍋浴”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鍋浴
  • 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
  • 鍋浴形狀:如單眼灶頭,用磚砌起,形狀四方
  • 使用地區:江南農家
簡介,起源傳說,浴鍋構造,洗浴方法,習俗,列入非遺,

簡介

鍋浴,作為一種江南農家沐浴風俗,曾深得老百姓的喜愛。鍋浴的形狀如單眼灶頭,用磚砌起,形狀四方,高約三尺,築於偏房下屋的屋角。灶口一面砌起一堵磚牆,使“浴缸”隱於三面牆構成的凹宕內。浴缸為四尺以上口徑的生鐵鍋,備一個木塊,呈圓形,俗稱“烏龜板”。村民們洗浴前,先將鍋內水燒熱,即可沐浴。當入浴者感覺水溫不夠熱時,就大喊一聲“加火”,守在灶口的人就往灶膛里添柴,一小把一小把的稻草點著,塞進灶膛里,把水燒熱。

起源傳說

傳說起源於春秋戰國,當時群雄並起,戰火紛爭。江南屬國在打仗行軍時因冬天在水中洗澡太冷就發明了鍋浴,即煮上一大鍋水,大家輪流泡熱水澡。(有待考證)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沉惟敬》有記載:“日必再浴,不設浴鍋,但置密室。高設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熾火,沸湯蒸之,肌熱垢浮,令童子擦去。”

浴鍋構造

浴鍋是在鐵匠鋪買的,口徑約120厘米。父親在砌時,弄得比燒飯的鍋低一些,這主要是方便人進出。浴鍋與燒火的灶膛中間隔著的一堵牆,目的為保護隱私,也為了防止洗澡水把柴火弄濕。浴鍋的邊緣通常會砌出個二三十厘米寬的邊,放些肥皂什麼的。角落裡一般會留一個出水口,以便把髒水排出去。鍋底一般是有東西墊著的,一般是一個木塊,呈圓形,俗稱“烏龜板”。也有一些家庭使用舊衣服代替。(轉自魚米鄉的天空的日誌)
鍋浴
常熟鍋浴老照片

洗浴方法

將圓餅狀的木塊丟在熱水裡,一隻腳迅速把它壓到鍋底。木板隔開了人和鍋底,兩腳踩在木板上,整個人蹲在浴鍋里,保持不讓身體皮膚沾到發燙的鐵鍋壁。等溫度適宜了,就撤掉木板,就可以在鍋里泡澡了。

習俗

過去,一村之中總有幾戶備有浴鍋灶,村中互通訊息,今日某家“燒浴鍋”,於是各帶些柴草去那家,一個燒火,一個洗澡,為防燙,鍋底墊一塊圓木板。尤其是寒冬時節,給浴水不斷加溫,能浴得大汗淋漓,不會著涼。適意舒暢感,勝過城市浴池。當時的農村還有舊的傳統,洗澡是要按順序的,有點資格的男人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安排在最早進入浴鍋,他往往還會帶著他的孫子或兒子。接下來是隊里的男人、小伙子、細佬、細丫頭、最後才能論到女姥。這種帶有極其嚴重的封建觀念的順序,在當時的人們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從來也沒有人(尤其是婦女)提出有什麼不妥的。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基本上每個大家庭都砌有浴鍋灶,但一個大家庭也只有一個浴鍋,都是男人先洗,最後才能女人洗。一鍋水要洗一家人,水到後來都是渾醬水了。有時就去掉一些渾水,再加一些清水,就叫加湯。有時水實在髒了,把渾水全部打幹淨再重新燒一鍋清水,就叫換湯。

列入非遺

2008年,常熟日報曾刊登公示,“常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推薦項目公示”,其中就有“尚湖鍋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