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錯銀鎏金壺
- 楚國:上世紀70年代在安徽巢湖湖濱出土
- 出土時間:上世紀70年代
- 高度:28.5厘米
簡介,歷史背景,
簡介
該壺通高28.5厘米 。造型特徵為扁圓形,直筒頸,圓口有蓋,蓋正中置固定半環形鈕。肩部有對稱的銜環,底為長方形圈足。視覺上給人以穩重感。花紋特徵為繁複錯銀圖案,褐地白紋,效果強烈。花紋上下伸展,左右對稱,和諧統一,渾然一體。壺蓋、口沿和圈足,均鎏上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與壺體銀白紋樣交相輝映,色調格外和諧富麗。古代盛酒的壺從商朝一直使用到漢代,形式多樣,主要形體是圓壺和方壺,扁式壺很少見。像這種錯銀鎏金、新穎輕巧美觀的扁壺,更是少有。它既便於軍旅外出時攜帶,又是日常生活使用的別致酒器,表現出楚國工匠的匠心獨運。
該壺通高28.5厘米。造型特徵為扁圓形,直筒頸,圓口有蓋,蓋正中置固定半環形鈕。肩部有對稱的銜環,底為長方形圈足。視覺上給人以穩重感。花紋特徵為繁複錯銀圖案,褐地白紋,效果強烈。花紋上下伸展,左右對稱,和諧統一,渾然一體。壺蓋、口沿和圈足,均鎏上一層黃燦燦的金色,與壺體銀白紋樣交相輝映,色調格外和諧富麗。古代盛酒的壺從商朝一直使用到漢代,形式多樣,主要形體是圓壺和方壺,扁式壺很少見。像這種錯銀鎏金、新穎輕巧美觀的扁壺,更是少有。它既便於軍旅外出時攜帶,又是日常生活使用的別致酒器,表現出楚國工匠的匠心獨運。
歷史背景
錯金銀銅器的工藝,即金加銀而後磨錯,稱為錯金銀。這是隨著鐵工具的出現,才促成銅器工藝有所發展。錯金銀製作過程,大概分為鑄器、鏨槽、鑲嵌、錯磨四個階段,工藝嚴謹。鎏金,就是把金溶解於汞中,製成濃稠狀金汞劑,也即金汞合金,然後塗在銅器表面,經過烘烤,汞被蒸發,金便留在器物上。遠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創造了在銀器和青銅器表面鎏金的技術。此後代代相傳,一直在金屬工藝中放射異彩。那么,這件放射異彩的楚國酒壺是怎么被埋於巢湖邊的呢?有可能是與吳楚兩國發生的一場戰爭有關。
巢湖,地處安徽長江北岸,春秋戰國時屬吳頭楚尾,吳、楚兩國之間常有戰爭發生。有一次發生戰爭的起因非常簡單:吳國邊境有個小鎮叫卑梁,這裡和楚國邊境小鎮鐘離接壤。一天,吳國的一個小孩子採桑葉和楚國摘桑果的孩子吵了起來,並發生打鬥。楚國這個小鎮子卻跑來許多人打進了卑梁,還殺了不少人。這事傳到吳王那裡,他大為惱火,覺得楚國太欺負人,就派兵去打楚軍。戰國時期的事就這么怪,一場小孩子之間的小吵小鬧,竟然發展成兩個國家之間的大戰。浩浩蕩蕩的吳國大軍開赴邊境,結果一舉掃滅了鐘離和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帶)地方的楚軍,並且直逼楚國腹地壽春(今安徽壽縣)。楚軍害怕,急忙撤軍。
那么,這件錯銀鎏金壺是否就是因為這場戰爭楚軍丟棄的呢?那也不一定。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國在安徽建都19年,經歷4個國王。在江淮大地曾出土數以百計楚國銅壺中,像這種既錯銀又鎏金、小巧輕便、美麗實用、放射異彩的軍旅之器——銅扁壺,也只有這么一件,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