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錯金博山爐(錯金博山爐)

西漢錯金博山爐

錯金博山爐一般指本詞條

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劃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這件國寶實際上是作為香薰、薰爐用的,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漢錯金博山爐
  • 出土時間:1968年
  • 出土地點: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 文物規格: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文物簡介,工藝變化,錯金錯銀,文物點評,文物傳奇,古詩中描述,文物由來,

文物簡介

出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博山爐是古代常見的一種熏爐,上面有高而尖的蓋,蓋上雕鏤有象徵海上仙山的“博山”。使用時將香料放在爐內點燃,縷縷香菸通過蓋上的鏤孔飄散四方,馨香撲鼻。,錯金博山爐全器由爐盤、爐蓋和爐座組成,通體錯金絲,爐蓋鏤雕成山巒起伏狀,人和虎、豹、猴、野豬等動物置身其間。足部為透雕蟠龍紋,器腹飾錯金捲雲紋。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西漢錯金博山爐
專家周筠向記者介紹說,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這是西漢時期常用薰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
通高26厘米,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爐身似豆形,通體用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雲氣紋。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爐蓋上因山勢鏤孔,雕塑出生動的山間景色。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巒峰高處、或騎坐在獸背上嬉戲玩耍,獵人手持弓箭巡獵山間。座把透雕成三龍出水狀,以龍頭擎托爐盤。工藝精湛,裝飾華美,是一件舉世聞名的珍寶。

工藝變化

“博山爐”最初呈現銅質素麵,後隨工藝技術的發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博山爐流行於漢代,後來歷代也多有仿製,有名的博山爐除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的錯金博山爐外,還有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類似熏爐,以及出土於陝西省興平縣的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
在漢、晉時期,除多有銅製的博山爐外,青瓷博山爐屬於仿薰香用的銅爐而制燒的,在當時也不斷湧現。青瓷博山爐的造型顯得圓渾、飽滿,鏤雕紋飾較有規律,很適應燒造工藝的特點。從整體上看,仍然莊嚴肅穆,線型的變化和部位的功能也都基本上相似於青銅製爐。

錯金錯銀

被“錯金錯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表面,金銀與青銅呈現出不同的光澤,彼此之間相映相托,將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典雅,色彩對比、紋飾線條更加鮮明,藝術形象更為生動。“錯金錯銀”工藝到了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不僅容器、帶鉤、兵器等使用“錯金錯銀”,在車器、符節、銅鏡和漆器的銅口、銅耳等處,也大量使用精細的“錯金錯銀”紋飾。因為這種工藝製作複雜,材質昂貴,所以當時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而東漢以後,盛極一時的“錯金錯銀”工藝逐漸被當時的戰亂淹沒了。

文物點評

爐身似豆形,通體用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雲氣紋。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爐蓋上因山勢鏤孔,雕塑出生動的山間景色。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巒峰高處、或騎坐在獸背上嬉戲玩耍,獵人手持弓箭巡獵山間。座把透雕成三龍出水狀,以龍頭擎托爐盤。工藝精湛,裝飾華美,是一件舉世聞名的珍寶。

文物傳奇

細考歷史,在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已經有了許多專用於焚香的香爐。香爐的肇始起因於焚香習俗。古人多採用焚燒香料的辦法驅逐蚊蠅或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特別是在南越(今兩廣地區),薰香的風氣更盛。但那時所用香爐造型大都非常簡單。
相傳,漢武帝嗜好薰香,也信奉道教。道家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武帝即遣人專門模擬傳說中博山的景象製作了一類造型特殊的香爐———博山爐,而後才有了今天世人見到的博山爐。
武帝之後,博山爐依然十分流行。據載,漢宣帝時的博山爐上還刻有劉向作的銘文:“嘉此王氣,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時,長安的著名工匠丁緩,就曾製作了極為精巧的九層博山爐,鏤以奇禽異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丁緩還做出了更為著名的放在被褥里用的“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航空陀螺上的萬向支架完全相同。)
博山爐盛行於兩漢與魏晉時期。後來,這種爐蓋高聳如山的博山爐逐漸演變成香爐的一個固定類型。後世歷代都有仿製,並各有變化,留下了各式各樣的博山爐。
雖然在博山爐之前已經有了熏爐,但都不像博山爐那樣特點明確,使用廣泛,影響久遠,所以人們也常將博山爐推為香爐的鼻祖,並常把“博山”、“博山爐”用作香爐的代稱。

古詩中描述

古詩中曾這樣描述博山爐的形象:“請說銅爐器,崔嵬像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紋各異類,離婁自相聯。”人們在使用時將香料放在爐內點燃,縷縷香菸通過蓋上的鏤孔飄散四方,馨香撲鼻。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謝惠連《雪賦》寫道:“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工藝精美、華麗多姿的博山爐,確可使富貴人家的居室更顯豪華和雅麗。

文物由來

博山爐漢代始出,多為銅鑄,後代多有仿作。香爐的肇始起因於焚香習俗。古人多採用焚燒香料的辦法驅逐蚊蠅或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漢代神仙方術流行,人們多嚮往長生不老的仙境,博山爐蓋作尖錐狀山形,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故名博山爐,是漢代的高紋薰香用具。該爐爐身呈半圓形,有疏朗的錯金雲紋飾,蓋為透雕的尖錐狀山形,其間山巒重疊,奇峰聳出,山林間飾錯金線猴、虎、野豬和人物等形象。當薰香點燃時,香菸透過峰谷間鑄有的空隙繚繞于山間,產生山景迷濛,群獸靈動的奇異效果。爐器座較低,由透雕的三條蛟龍盤成圈足。該作品色彩黑、黃呼應,效果極其精美華麗。漢時博山爐有竹節形長柄薰爐和短柄龍座薰爐等形制,而以短柄博山爐最為常見,其器身較短,較適合於當時席地而坐時置於席邊床前或幃帳之中。而另一類長柄爐多適用於宴會等公共場合。博山爐在考古發掘中經常發現,是一種優美的青銅工藝品本圖片介紹的作品是宮廷所制,極其精美,是漢代博山爐中的珍品,較其它普通博山爐有更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