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共識效應是經濟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錯誤共識效應
- 外文名:False consensus effect
- 類型:經濟術語
內容,提出,產生原因,
內容
錯誤共識效應(英語:False consensus effect)是指人們傾向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假設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也就是說,人們傾向於假定別人和他們同樣的看法,並在給定的情況下會有類似表現,只有和他們截然不同的人才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偏差在部分人認為他們之間的共識能套用在整體思維上時發生,由於小組成員之間通常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達成共識,他們易於相信所有人的想法都相同。如果證據顯示整體沒有達成共識,人們認為意見不合者的想法有問題。這種認知偏差不是由單一原因構成,其中原因可能包括可獲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和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現象背後可能還有其他自我保護機制(protective mechanisms)。
錯誤共識效應與多數無知相對。多數無知是指人們錯誤地認為其他大多數人會反對自己的意見(但事實上其他大多數人私下是同意的),於是產生了私下蔑視卻公開支持一個準則或信仰的行為;而錯誤共識效應是指人們錯誤地認為其他大多數人會同意自己的意見(但事實上其他大多數人公開地反對)。舉個例子來說,多數無知使一個學生飲酒過量,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是這樣做的(但學生心裡卻是持相反看法),但事實上每個人心裡期望他們可以避免酗酒,卻因為害怕被排斥而沒人表達。同一情況下,錯誤共識效應則是學生相信其他大部分人跟自己一樣是不喜歡飲酒過量的,但事實上其他大部分人喜歡酗酒且公開表達他們的看法。
提出
錯誤共識效應由Ross, Greene和House於1977首次提出。他們表明,與科學家不同,“非專業心理學家”(即,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猜測他人的行為)傾向於高估有同樣選擇、價值觀和判斷力的人數,並認為不同回應是個例、異常的,更多的是回應者自身體現。
Ross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參與者必須預估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會作出二選一:比如,有多少百分比的人會在法庭上對超速駕駛罰單進行辯駁而不是直接交罰款。
在他們預估之後,參與者會公開他們在那種情況下實際會怎么做,並且還填寫了兩份有關二選一的人的性格特徵問卷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實驗參與者們期望:
(1)大多數人會做同樣的選擇(比如直接交罰款);
(2)那些選擇另一個的人會有不同的、更加極端一些的性格特徵。
我們傾向於假定我們的隔壁鄰居在上一次總統大選的時候和我們投的同一個候選人。只有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人——住在這個國家完全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經濟階層,受過不同教育的人——才會投另一個候選人。或許我們是這么想的。
這些假設都是很自然的。人腦是基於一個或幾個案例來做推論的:如果我們祖先被一個野生猛獸攻擊了,那么即使沒有其他例子,也會認定這個野獸是危險的並遠離它。
基於已有案例的籠統概括稱為可用性偏差,它是一種認知偏差。(其他包括負面偏差、損失趨避、敘述性謬誤和框架效應——它是一種啟動效應。)它通常是刻板印象和過分概括的來源。正如我的瑜伽老師所說的那樣,因為我的東歐血統,我背部彎曲應該是沒問題的——說得好像所有羅馬尼亞人都是Nadia Comăneci(體操皇后)。
產生原因
1、選擇接觸和認知。這個理論認為,人類會更容易記住自己認同的觀點,而忘記跟自己不同的觀點。同時,人們會願意跟認同自己的人交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選擇性無視。如果同時出現認同自己和不認同自己的觀點,人們更容易重視認同自己的觀點,造成一種“很多人同意我”的假象。
3、把主觀評價當成客觀推理。人們會把自己的主觀評價當成客觀推理的結果,繼而認定別人也會認同客觀推理。比如說,某人去看電影,覺得這個電影很一般。這個評價是一個主觀評價,但是他會把這個評價當成是普遍的客觀評價,繼而就會認定別人也認同他的觀點。
4、獲得滿足感。被人贊同,自己是“大多數”的一分子,有很多人支持,會讓人充滿自信,自我感覺良好,所以人們會不由自主的願意相信很多人也跟自己是同樣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