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沁千佛洞

錫克沁千佛洞

千佛洞依山開鑿,原規模宏偉,現存洞12窟。洞門有的向西,如向西方的佛地祈禱,有的向南,如把陽光呼喚,太陽照進洞來,有的洞內為方形,有的為長方形的基座,佛像卻蕩然無存,壁畫剝落,現僅在2、3、5、7號窟,窟內還有些朵雲紋、纏枝連紋、蔓形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錫克沁千佛洞
  • 地理位置:焉耆縣
  • 海拔:1070米
  • 坐標:東經86°11',北緯41°25'
地理位置,概述,旅遊,地址,

地理位置

錫克沁千佛洞位於焉耆縣七個星鄉東南8公里處的霍拉山東麓的山前地帶,離庫爾勒市25公里,在東經86°11',北緯41°25',現為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洞窟的形制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縱卷頂單室窟,二是有前後二室的支提窟,前窒為縱卷頂,左右開通道,通道後為橫卷頂,隧道狀後重,前窒與後室間的中心柱是長方形,窟形與克孜爾千佛洞相似。而1、2、3號窟的中心柱又是扁的,窟頂繪出的朵雲紋、纏枝蓮花紋與敦煌莫高窟晚唐五代,宋初的石窟形制相同,而7號和9號殘餘壁畫有菱形方格紋,開創時期與二三期石窟相同,即在西晉與隋代之間。
在錫克沁千佛洞1公里處,有一處“七個星明屋”,明屋是維吾爾語“千間房”之意,這兒是一處頗具規模晉唐兩代的佛寺遺址。古寺散建在沙灘和坡地上,有殿堂、廟宇、僮房、佛塔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
錫克沁千佛洞
共大小建築93處,均為土坯砌築,現僅存基礎部分,佛寺分南大寺和北大寺兩部分,一條較寬的泉溝將南北大寺分開。
南大寺前後的兩個大殿為中心建築,前殿較大,長23米,寬21米,大殿前有數座六角形基座的塔,高大的台基上,有類似大明宮的建造模式,殿兩側及背後均建有通道,殿前正中建塔,塔東南有嘹望台,殿西北有六角形基地亨廬頂式塔,左右及後部有僧房小殿堂式建築.北大寺由並列的3所大殿組成,建造模式與南大寺相仿,殿前山門東西兩側有土台高約10米,為當時的鐘樓遺址,西側土台與山門之間有4個支提式窟,另外在中大殿和東大殿後面,有6個土塔遺址,塔基各邊有6角形壺門,並有方形塔院,北大寺建築雖大多頹廢,但仍可看出原有的規模。

旅遊

《大唐西域記》記載此處“伽藍十餘所,僧徒兩千餘人”,是古代焉耆國中的一處最大的佛教寺院,20世紀初英國斯坦因等8人曾在此盜走大批文物,1928─1958年,我國考古專家黃文弼兩次考察,在此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最為著名是44頁吐火羅文古文書,是研究中國民族宗教史、戲劇史珍貴資料,在南大寺出土的大佛頭細眼高鼻,面龐圓好,有犍陀羅風格;北大寺的佛頭面帶彩繪,柳眉方臉,有東方典雅的美感,其緊靠公路,遊覽方便,遺址中部低凸處有一股清泉汩汩瀉入北去,又帶給你無盡的情趣。

地址

: 位於焉耆縣七個星鄉東南8公里處的霍拉山東麓的山前地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