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一般指本詞條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遼寧省瀋陽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是源於結繩記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質的民族民間信仰,具有鮮明的錫伯民族特色。 敬祭“喜利媽媽”,是錫伯族普遍和獨有的全民族群體性信俗。

2011年5月23日,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編號:Ⅹ-8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遼寧省瀋陽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85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製作方法,活動流程,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錫伯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鮮卑的後裔,在長期的遊牧,狩獵和與其他少數民族來往的過程中,形成了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為內容的原始信仰。其中,喜利媽媽信俗產生於長期的生產活動實踐,有鮮明的結繩記事和祖先崇拜的特徵,作為原始崇拜的一項重要內容被保留沿用至今。

民俗內容

製作方法

喜利媽媽的製作頗有講究,製作人必須是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的老兩口或兩位老婦人。二人從麻繩中間開始搓起,搓完後於兩端各綁一個樹權,名日“老頭棍”、“分支棍” ,製作所用物品律向本村兒女雙全的人家討要。製作好的“喜利媽媽”在平日裡用紙袋裝好,掛在上房西屋的西北角供位上。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掛著的“喜利媽媽”

活動流程

臘月十六是喜利媽媽的生日,當天族人將供品擺好,敬香鳴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媽媽。除夕夜敬祭喜利媽媽,是一個錫伯家族十分神聖的活動。由男主人將喜利媽媽請出,擺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農曆二月初二,才收攏放回原處。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蕎麥麵。
每到農曆臘月十六喜利媽媽的生日和除夕夜,族人都會舉行隆重的儀式,將祖先和喜利媽媽的供品擺放好,燃香鳴炮,叩拜牌位。燃盡半生香時,由男主人將喜利媽媽請出,將老頭棍於西北牆角拉向東南角,家中成員按輩分行三次叩頭大禮,虔誠祈禱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世代繁榮興旺。到了二月初二,族人還會做蕎麥麵,叩頭送其還位。年內如有人口增減,也會相應地在天地繩上添加或撒掉象徵物。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正在為“喜利媽媽”舉辦生日活動的錫伯族人

文化特徵

“喜利”在錫伯語中的意思是“延續”,“媽媽” 則意為“娘娘神”,大體意思是,錫伯族的子孫後代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得以繁行生息,不斷壯大。
喜利媽媽的另一個功能是記錄家族繁行的歷史,在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錫伯族先民們利用在繩子上懸掛象徵物的方式保存祖先輩數、繁行情況等信息。所以,嘉利媽媽的實際面貌是一條兩丈九尺長(約合9.67米)的麻繩,名曰“天地繩”電“長命繩”,上面相間拴掛多種長約三寸的象徵物。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錫伯族供奉的“喜利媽媽”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供奉“喜利媽媽”意在女祖宗的保佑下,子孫不斷繁衍生息,代代相傳,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興旺之意。
喜利媽媽信俗,凝聚著深厚的錫伯族文化傳統,是錫伯整個民族從古至今的一種文化特質,是聯結民族精神的紐帶。
敬祭“喜利媽媽”是錫伯族延續至今的對母系祖先的崇拜,是錫伯族特有的民間信仰活動,是聯結民族精神的紐帶,在追求世界和平、民族團結的今天,更有其現實意義。

傳承人物

喜利媽媽以家族傳承為主。瀋北新區黃家鄉八家子村的吳氏、關氏和大孤家子村的吳氏三家都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喜利媽媽。其中,黃家鄉八家子村吳吉山家的喜利媽媽已傳承了九代,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如今,吳吉山家的喜利媽媽又增添了百布旗(用一百塊布縫製而成)和紅寶葫蘆,用以保佑全家人一生平安。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吳吉山家的“喜利媽媽”

傳承狀況

喜利媽媽其實也是錫伯族人結繩記事的家譜,凝聚著深厚的錫伯族文化傳統,其敬祭活動更是聯結民族精神的紐帶。這一文化現象在當地仍有遺存,但已瀕危,亟待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瀋陽市瀋北新區文化旅遊體育事業發展中心(瀋陽市瀋北新區老幹部服務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5年2月4日,瀋北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代表性傳承人吳吉山老人在家裡舉辦了“喜利媽媽”生日儀式。
民間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
吳吉山在舉辦“喜利媽媽”的生日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