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錦州萬佛石窟
- 位置: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城
- 性質:遼寧省內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 前臨地點:大凌河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根據碑文及史料記載,萬佛堂石窟西區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東區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了,是遼寧省內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西區共有九窟,分上下兩層,系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禳災所建,並由開鑿雲崗、龍門兩大石窟的北魏時期國師曇曜法師主持修建。上層有三小窟,下層六大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第一窟有窟門三個,窟為方形,高約五米,每邊長約七米上下,正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跨入窟門可見並行兩、三人的洞廊和一間可容百多人的窟室。窟內壁上雕刻著千姿百態的佛像群、琳琅滿目。從佛像數量看,除地面外,滿洞皆是佛,名為“萬佛”, 實不虛傳。
東區共有七窟,各窟造像都已風化。第五留有《韓貞造像題記》。東區山頂,有一圓形小塔,為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所建。
萬佛堂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因為常年的自然風化與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經破損坍塌,不復存在了。現在僅存的石窟大部分是明朝的嘉靖年間重修的。石窟分為東、西二區。東區的石窟規模不大,僅留有少量的佛像,較為珍貴的是第五窟窟壁上的景明三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人的造窟題刻,是關於契丹民族的早期史料,可謂彌足珍貴。西區的石窟分上下兩層,上層三窟,下層六窟,總計九窟。後崖有一大肚彌勒佛像,高達3.2米,佛像面帶微笑,叉腳倚座,親切慈祥,堪稱石刻佛像中的精品。第五窟的題刻手跡乃是平東將軍元景在公元499 年,造崖時手書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並被清末的康有為評為"元魏諸碑之極品"。
主要景點
千手觀音洞窟後面的山崖上,有一株軀幹粗壯、根深葉茂的菩提樹。從
自然屬性講,這類樹種一般都生長在南方,但據專家考證,這株菩提樹已經有500多年的樹齡,在北方同一樹種中,是年齡最大、最為粗壯的一株。
更為神奇的是,在樹下的斷崖上,常年滴落晶瑩的水珠,一點一滴匯入地面的一口水井,井水清澈見底,沁甜無比,多年來被人們譽為“菩提聖水”。可以想像得出:自然界的雨水、地下水經過菩提樹根系的吸納、岩石的層層過濾,必然含有豐富的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加之菩提樹是佛祖釋伽牟尼修煉成佛的地方,就更為“聖水”平添了許多神韻和靈氣。
清朝的鹹豐皇帝隱居承德避暑山莊,但他喝不慣塞上帶有鹼味的鹹水,就命人尋找甜水供御用。找來找去,終於在萬佛堂千手觀音佛洞後找到了,捧給鹹豐一嘗,他大加讚賞,連呼“聖水”,此後,每月都有數十大桶“聖水”拉進避暑山莊供鹹豐飲用,“菩提聖水”也因此得名。
從民國年間到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後期,一位看護寺廟40多年的老人飲用“聖水”,活到103歲時,仍身強體健,看上去像只有六、七十歲的樣子,後來當地政府考慮他年齡太大,幾經勸說,才讓他回家安度晚年,他一直活到138歲,才悄然謝世。
用“菩提聖水”泡茶分外清香、煮飯更加鬆軟、熬藥藥力倍增……如今,來此求取“菩提聖水”的人絡繹不絕,可以瓶灌、還可以桶裝,帶回去就能品味到被譽為萬佛堂寶中之寶“菩提聖水”的神風靈氣。
旅遊信息
義縣萬佛堂石窟地址:遼寧錦州義縣頭抬鄉萬佛堂 。
義縣萬佛堂石窟自駕車路線:錦阜高速到義縣下道沿307省道直行10公里左轉然後再右轉行駛約2公里處右轉走305國道再行駛2公里右轉直行5公里處到達目的地。
義縣萬佛堂石窟乘車路線: 義縣縣區金三角大車店院內乘坐公車半小時一趟20分鐘到達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