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鏐鐵券

錢鏐鐵券

錢鏐(Liú)鐵券,系唐昭宗為犒賞彭城郡王錢鏐平定董昌叛唐稱帝所賜一塊金書鐵券。錢鏐(Liú)是五代吳越國開國君王。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稱帝,勸降無果後,錢鏐平定了董昌,唐昭宗封錢鏐為鎮海節度使、鎮東節度使。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欽賜金書鐵券上嵌楷書金字333個(俗稱免死金牌):“……卿恕九死,子孫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世人形象地稱此鐵券為"免死牌"、"生死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鏐鐵券
  • 館藏地點:中國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朝末年
  • 出土地點:浙江
  •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外形特點,鐵券銘文,鐵券傷痕的來歷,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外形特點

鐵券形狀呈覆瓦狀,鐵質,縱29.8厘米,橫52厘米,厚2.14厘米,重約132兩,約為6寸照片的10倍大。
正面刻有銘文25行、落款1行,總計有26行文字。其中每行14個字的有23行,3個字的有1行,還有1行8個字,所以銘文正文總計有333字,末行落款為17個字。過去民間流傳"丹書鐵券"一說,其實鐵券的銘文全部金制,是名副其實的"金書鐵券"。

鐵券銘文

鐵券銘文,《四庫全書全唐文》有記載。內容是:
維乾寧四年歲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爾鎮海鎮東等軍節度、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等使兼兩浙鹽鐵制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使持節潤越等州諸軍事兼潤越等州刺史,上柱國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錢鏐,朕聞銘鄧騭之勛,言垂漢典;載孔悝之德,事美魯經。則知襃德策勛,古今一致。頃者董昌僭偽,為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而爾披攘凶渠,盪定江表,忠以衛社稷,惠以福生靈。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粵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成金湯之固,政有經矣。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雖錘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顯功,抑有異數。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辭。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長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鐵券傷痕的來歷

鐵券右下角有一處明顯傷痕,這涉及鐵券失而復得的一段奇特歷史。錢氏後裔曾於南宋德祐二年(1276)失落鐵券,直到元代才由漁夫打漁時從黃岩南澤庫深水中撈出。漁夫試其材質是否為金,就用斧輕砍,發現是鐵,留下了砍擊之痕。
關於漁夫網得鐵卷的年代有幾種說法。錢氏老譜記為南宋鹹淳元年(1265),有的記為元至元二年(1336)。經多方考查,傾向於元至順二年,即公元1331年。

文物價值

錢鏐鐵券是記載唐末五代十國吳越國歷史的重要文物。錢鏐是一代明君,為唐昭宗剿滅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貢獻,這個文物也是吳越錢氏與唐皇李氏君臣友誼的見證。
錢鏐鐵券是中國現存於世的最早鐵券實物,非常珍貴。一千多年來,它歷經戰亂,忽隱忽現,除個別時段外,一直由錢鏐後裔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嵊州市長樂鎮錢氏後裔將鐵券獻給人民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鑒於鐵券的重大歷史文物價值,1959年已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從1959年至1999年錢鏐鐵券一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部公開展出。2000年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擴建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重新登記調整。

文物保護

自唐昭宗乾寧四年(897)賜給錢鏐鐵券至今,錢鏐鐵券經歷了一段漫長的保存過程。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鏐之孫忠懿王錢弘俶"納土歸宋",由浙江臨安前往宋都汴京(今開封)。他並未隨身攜帶鐵券,而是"置之廟社"。宋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趙炅調閱鐵券,閱完賜還忠懿王嗣子錢惟濬,從此鐵券由從臨安的錢鏐廟社遷出改藏於汴京。宋天聖元年(1023),宋仁宗趙禎登基,下旨調閱鐵券。後又賜還,由錢氏後裔藏於汴京城的昭化坊府第。宋元豐四年(1081),宋神宗趙頊下旨調閱鐵券,後仍歸錢氏後裔,直至慶系第六世孫錢景臻成為駙馬,鐵券移藏於駙馬府內。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中原,景臻之子錢忱奉母命攜鐵券南遷江南。南宋紹興元年(1131),錢忱全家遷浙江台州。紹興四年,宋高宗趙構把台州臨海城內的美德坊賜給公主居住。錢氏家族從此在臨海定居下來,成為台州的一個名門望族,自此鐵券長留台州臨海達767年之久。2015年臨海市有一個錢氏家族紀念館,館中還陳列著一個錢鏐鐵券的複製品。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臨海城,"鐵券遂失,不知去向"。一直到元代被漁夫撈出,被錢氏十四世孫錢世珪(號淡軒先生)用十斛谷購得。對這段鐵券失而復得的歷史,各種錢氏宗譜的記載說法不一。據臨海市博物館館長講:"當年元兵攻破臨海城時,錢氏後裔錢叔瀤背上鐵券南逃,後落水而亡,鐵券不知去向。"但在有的錢氏家譜中記作:"德祐二年丙子年,元兵南下,攻破臨海時,其家人(即僕人)竊負以逃死於難遂失所在"鐵券丟失五六十年,又奇蹟般的重歸錢氏後裔,實在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調閱鐵券時,由錢世珪之子錢尚德上獻,朱元璋閱畢以禮遣還。據錢氏衣錦堂版譜載,朱元璋為試鐫刻之深,用佩刀將首行末字"朔"刻去。現觀鐵券照片銘文,確無"朔"字。對照清代無錫人錢泳《錢氏鐵券和金塗塔考》一文所提供的鐵券臨摹圖,首行最末"朔"字還清晰可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錢尚德之孫錢怞,因都察院查勘其父錢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內稅糧短缺事而抄家入籍。乃奉"金書鐵券"至京,求見聖上。朱元璋於奉天殿接見,驗券後下令有司發還全部田產家財,鐵券仍歸錢怞保管。明永樂五年(1407)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錢汝性(錢用勤之次子)進獻,閱畢鐵券藏於宗子錢風墀家。明嘉靖四十年(1561),上萬倭寇圍攻台州府城臨海。為了躲避戰火,錢氏第25世孫錢珍背著鐵券躲進深山。直到十幾年後,再次躲過劫難的鐵券才又重返錢氏祠堂。
清代康熙年間,鐵券轉藏於第27世孫錢日耀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第三次南巡行宮杭州,下旨調閱鐵券。武進士錢選由台州攜鐵券去杭跪獻。乾隆很高興,作詩、作鐵券歌,並賜紫檀櫃一座,給錢選藏鐵券。
據央視國際頻道《尋蹤生死牌》攝製組資料記載,以後鐵券轉藏到臨海東門外五十里一個叫"嶺外錢"的小村,由錢文川保管。錢氏子孫專門造了三間小樓,由族人輪流看守。清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入台州。錢氏子孫怕鐵券丟失,便將其沉放在水井中,待撈出來後,金字"剝落愈甚"。村中一些婦人以為鐵券銘文上的金可以治療小孩受驚之類的疾病,便動手挖取,致使金字愈少,最後只剩下一百八十餘個。
《錢氏家乘》記載,清光緒辛丑年(1901),珍藏在"嶺外錢"村的鐵券不翼而飛。盜者到嵊縣兜售,江蘇常熟徐君出洋四百元購去。錢文選(《錢氏家乘》作者)之兄錢乙齋聞之與徐力爭,並召集嵊縣長樂鄉錢氏族人以原價購回。錢氏子孫為慶祝鐵券回家,請戲班整整演了十天。從此鐵券由長樂鄉錢氏三房輪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由三房房長監護,吹吹打打,用轎子將鐵券從藏券處抬到錢氏宗祠供錢氏後裔觀賞。
據嵊縣縣誌記載,1938年,長樂鎮被日軍占領。長樂錢氏族人為防鐵券丟失,將其藏在錢賡麟家的深井中。2005年,錢賡麟子、81歲的錢文漢老先生回憶起70年前父母保存鐵券的情景:先塗油,再封蠟,用棉線纏好,最後用蠟再封一次,把包好的鐵券沉到深井中。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1月從井中取出,鐵券完好如初。
1951年,長樂錢氏後裔將鐵券獻給人民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保管。鑒於鐵券的重大歷史文物價值,1959年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