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筱璋

錢筱璋(1918-1991),男,新聞紀錄電影編導。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開拓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筱璋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91年
  • 職業:電影編導
  • 代表作品:《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孤島天堂》
簡介,詳細介紹,

簡介

安徽蕪湖人。1933年後任“明星”、“中制”、“大地”等影片公司剪輯。剪輯的影片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孤島天堂》,紀錄片《抗戰特輯》等。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入延安電影團,編輯紀錄片《南泥灣》。1946年後,歷任東北電影製片廠新聞組組長,北京電影製版廠新聞處處長、副廠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廠長,文學部電影局副局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影協第三、四屆常務理事,中國記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副理事長。編輯的紀錄片有《民主東北》、《打擊侵略者》等。《百萬雄師下江南》1950年獲第五屆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紀錄片榮譽獎狀。

詳細介紹

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開拓者——錢筱璋
在中國電影史上,有一名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錢筱璋。綜觀錢筱璋的一生,稱他為新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開拓者、奠基者和指導者,乃至延安紀錄電影學派的首領人物,他都是當之無愧的。 錢筱璋獻身於新聞紀錄電影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武漢時期。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八·一三”戰火在上海點燃,錢筱璋應好友袁牧之、陳波兒之邀奔赴南京,會同陽翰笙一起前往武漢。他們要在這裡拍攝抗戰電影,並在周恩來的關懷和支持下,謀划去延安拍攝《延安與八路軍》。錢筱璋稱這一時期為“黨的電影事業的開端”,這是頗具眼力的。
在袁牧之、吳印鹹、錢筱璋等人奔赴延安之前,武漢時期的抗戰電影是輝煌的,這是一段永遠不會被湮沒的歷史,它應該在中國電影史上大書一筆。
武漢時期的抗戰電影,是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趁國共合作初期的有利形勢,利用國民黨官方的電影製片機構拍攝的。其故事片有《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熱血忠魂》。此外,還大量製作了新聞紀錄片。
新聞紀錄片能及時地從一些側面反映抗戰時期的社會生活,伸張抗日愛國思想,有力地進行抗日宣傳。錢筱璋以全部精力投入這些影片的創作,這是他獻身新聞紀錄電影的第一步足跡。
武漢時期拍攝了大量新聞紀錄片,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抗戰特輯》。1937-1938年不足兩年共出六輯:第一輯為1937年“七七事變”後的抗戰形勢;第二輯是敵機轟炸廣州、上海,難民救濟,就在這一輯中紀錄了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第三輯是1937年底的抗戰動態;第四輯為台兒莊大捷,武漢人民慶祝,獻金;第五輯是紀念抗戰勝利一周年;第六輯內容不詳。各輯片長均在五本以上,署名編輯為羅靜予,剪輯為錢筱璋。
在此,著重說說《抗戰特輯》第二輯重要內容“八路軍平型關大捷”。平型關戰鬥是八路軍首戰告捷的戰鬥。這一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民心士氣,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而此時,延安電影團尚未成立,錢筱璋協同羅靜予將攝影師從戰場實拍的珍貴素材完好地編入《抗戰特輯》第二輯,僅就這一點,二人就可以名垂青史。
1938年8月,延安電影團成立。延安電影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在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來的第一個電影製片、放映機構。它的成立標誌著人民電影的萌芽,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電影的開端,在中國電影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
有關延安電影團的情況,許多同志寫了文章,已有不少佳作傳世。如果說,尚有不足,那就是對其“近乎奇蹟”般的製片生產談得較多,而對其影片創作的藝術成就談得較少。這已經引起電影史家們的注意。
誕生在延安的唯一一部完整的電影,即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攝影是吳印鹹、徐肖冰,編輯錢筱璋。在編輯這部影片之前,錢筱璋已經擁有較豐富的故事片和紀錄片的剪輯經驗。他說:“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分散的素材結構成一部完整的影片,使其條理分明,主題思想突出,並運用一定的表現形式,使影片內容易為觀眾接受和理解。”
這幾句話深刻地說明了紀錄片編輯業務的基本要領。依照這個要領展開,一部影片就會順利編成事半功倍。否則,難以構想。《南泥灣》的剪輯藝術,首先是它那頗有創意的影片開頭。吳印鹹為此片成功地拍攝了毛主席揮毫書寫“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錢筱璋把這組鏡頭作為全片的序幕,既完整地保存了毛主席爐火純青的書法藝術的歷史鏡頭,又為影片增色點題。
其次,這部紀錄片是追蹤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件。因此,必須通過剪輯的再創作,才能形成主題鮮明的影片。這個主題就是把延安大生產運動這一偉大創舉變成具體、可視的電影形象。影片結構大致是部隊向滿目荒涼的南泥灣進軍,戰士們風餐露宿,在荊棘叢生的土地上艱難地開墾,挖窯洞,修路築橋燒炭造紙,以及其它各種手工業作坊。還穿插了機關、學校大生產運動的鏡頭。鏡片的結尾很有力量美麗的陝北,金色的秋天,秋實纍纍,瓜果遍地,五穀豐登,豬羊成群。豐衣足食後的鏡頭,則是戰士們學文化,打靶場上練兵習武,體現著片名“生產和戰鬥結合起來”,預示著最後要打敗日本侵略者。這樣的結構,相當充分地把主題突現出來。說明編輯取捨得當。還有一個特色,影片不斷出現字幕,使其更為通俗易懂。當時電影團並不具備拍攝字幕的條件,可是為了電影的需要,再困難也要把這幾幅字幕拍出來。總之,《南泥灣》的編輯藝術,充分顯示了時代氣息和時代特徵。
《南泥灣》的攝影主要出自大師吳印鹹之手,許多畫面拍得相當好。可以說,做到了既不失新聞紀錄片的真實性,又能從真中求美。凡逆光、輪廓、線條、立體、角度、對比等攝影造型手段,都可從這部影片中舉出範例。不靠任何機械設備,僅靠一雙手,許多運動鏡頭也拍得很好,突出運動這一電影的靈魂。
錢筱璋在編輯台上,充分利用這一攝影優勢,做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要知道,畫面拍得再好畢竟是孤立的,最終要靠剪輯台上的藝術,才能使其充分生色發光。可見,延安時代的影片創作,已十分注意思想性和藝術性儘可能完美的結合,並不因為強調革命性而忽視藝術性。這一點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新聞紀錄電影創作人員的審美追求。
談論《南泥灣》的編輯藝術,不能忽略解說詞。吳印鹹說:“當時,我們根本不具備作有聲電影的條件,為了提高影片質量,讓觀眾看得滿意,錢筱璋和其他同志研究,用留聲機放音樂,用話筒念解說詞,自己朗誦,每放一場電影,就這樣配一次音。放映之後,在延安引起極大的轟動,觀眾為有了自己的有聲電影而歡呼。”
錢筱璋在《我的電影生涯》中說:“影片製成後,我參加放映隊,帶著僅有的一套拷貝,到邊區各地給部隊和民眾放映,每到一地都是盛況空前。我體會到:從領導到民眾都這樣熱烈地歡迎這部電影不是偶然的,因為這部影片所反映的內容與當時的革命鬥爭和人民的願望是密切聯繫的,在思想感情上是相通的,是能夠給革命人民以鼓舞和力量的。民眾稱這部電影為《南泥灣》,而不稱影片的原名。南泥灣原是地名,但在稱呼這部影片時,所指的意思已經不是地名,而是概括這部影片的內涵,是宣傳積極勞動,生產自給,革命的‘南泥灣精神’。”
還應該看到,《南泥灣》的拍攝,既是弘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同時,也是貫徹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明的方向的一次偉大實踐。它對此後黨領導的電影事業的大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年抗戰勝利結束。此時,延安電影團最掛念的是,東北偽“滿映”落於誰手?吳印鹹在《懷念筱璋》一文說:“———偽‘滿映’是雙方爭奪的目標,為了趕在國民黨的前面,當時電影團的上級領導,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肖向榮部長通知我,派錢筱璋等四位同志隨八路軍教導團趕赴東北。”這是在新形勢來臨之際,黨組織為發展中國電影採取的重大措施。
1946年2月,歷經千辛萬苦,錢筱璋和張建珍終於到達撫順,找到了黨在東北的最高領導機關———中共中央東北局。此時,東北局宣傳部在凱豐部長領導下,已經組成偽“滿映”接管小組,成員有舒群、袁牧之、田方、許珂等。錢筱璋到達後,正好與他們合在一起。很快得知,在中共長春地下黨領導下,得到了當時占領長春的蘇聯紅軍支持,愛國的中國人張辛實、馬守清、江浩、於彥夫等人已經在1945年9月,接管了偽“滿映”,並於同年10月1日成立東北電影公司。偽“滿映”主管、日本關東軍特務頭子甘粕正彥以自殺身亡為偽“滿映”送了終。
根據東北局宣傳部的指示,接管小組迅速前往長春,進駐新成立的東北電影公司。由舒群、袁牧之、田方、錢筱璋、許珂五位中共黨員組成黨的小組,田方任組長,對東北電影公司實行黨的領導。當務之急是立即發動愛國職工,把當時世界一流的電影製片設備和願意為新生東影服務的技術人員(包括少數日本專家)全部、安全地搬遷到哈爾濱,後又決定繼續往北,到東北戰場的後方根據地佳木斯以北的興山建廠。
錢筱璋對親身經歷的這次行動有呼之欲出的生動描述,他描述的是中國電影史上驚天動地的一場革命鬥爭。他寫道:“1946年5月13日,第一批撤退開始。要在一天之內把這個遠東最大的電影廠的全部設備和物資運走。這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能構想的……這確實是關係到人民電影事業的前途的決定性一仗。這一天,從領導到每一個職工都奮不顧身地搬運,大家爭分奪秒,日以繼夜,一個人頂幾個人,這時候爭取時間就是贏得勝利。只見車間、辦公室、倉庫、車場,到處人聲鼎沸,緊張萬分。不少設備安裝在水泥澆鑄的基礎上,拆卸要費很大的勁。有的設備構造精密,裝運條件要求很嚴。儘管困難很多,但職工真正發動起來,都迎刃而解了。……入夜,從廠到火車站的大路上,汽車往來不絕,燈光閃耀,連成一長串,非常壯觀。直到深夜才裝運完畢,結束了這緊張的戰鬥。最後檢查,25節車廂都裝得滿滿的,儘是攝影、錄音、置景、洗印、剪接、照明、放映等各類器材,還有上百萬米沒有使用過的各種膠片、大量化學藥品……可以說製片生產所需的物資應有盡有,十分豐富。民主聯軍松江三支隊派來一班戰士,負責警衛和押運。這時我脫下化裝入長春穿的便服,重新穿上軍裝,執行第一批撤退的領隊任務。午夜,一聲汽笛,像是勝利的號角,響徹寂靜的夜空。列車開動了。我們滿懷激情地乘著賓士的列車向北滿前進。”
巨龍般的列車賓士的終點站———今鶴崗市興山區。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二個電影基地就要在這裡建立。從此,鶴崗———興山與中國人民電影事業緊密相連了。
勝利的信息傳向四方,吸引著熱愛電影事業的同志們紛紛向它奔來。第一個輾轉來到興山的是後來成為著名電影事業家的汪洋和攝影師蘇河清。他們是為請求支援華北地區開展人民電影事業而來。
經東北局批准,支援了他們一個相當於中型製片廠的全套設備以及相應的技術人才。這對電影事業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緊接著,陳波兒、何士德、王濱、周從初、嚴文井、伊明、伊林等老解放區曾從事過電影工作的同志也相繼來到興山。
這時,吳印鹹率領的延安電影團,鐘敬之率領的西北電影工學隊,先後從延安出發,經長途跋涉來到興山。由來自延安魯藝的藝術家組成的東北文工一團,為加強電影創作力量合併到東影,也來到興山。東北電影公司從此更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袁牧之任廠長,吳印鹹、張辛實分任副廠長,田方任秘書長。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電影製片機構,第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電影團,緊接著第二個就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興山東北電影製片廠。錢筱璋為這兩大電影製片機構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