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集:己丑草》內容簡介:自戊子年起,錢文忠教授決定每年都寫一部隨筆集,且都以“草”命名。《己丑草》是他繼《戊子草》之後的又一部隨筆集,因寫於己丑年,故名“己丑草”。《己丑草》延續了《戊子草》的寫作風格,記錄了錢文忠教授在己丑年的工作與生活。其中包括記錄錢文忠教授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觀點和看法的文論、媒體對錢文忠教授的採訪記錄及錢文忠教授為友人寫的一些序言。
基本介紹
- 書名:錢文忠集:己丑草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305頁
- 開本:16
- 定價:29.80
- 作者:錢文忠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26414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錢文忠集:己丑草》編輯推薦:錢文忠教授經典文集,錢文忠教授對近世學人極其作品的深度解讀。
作者簡介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復旦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纂委員會委員。錢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大學一年級起,開始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獲“季羨林東方學獎學金”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歷史文化學系,師從著名印度學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學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學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
錢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巴利文講稿》,《錢文忠內外學》,《醫聖李時珍》,《汶川集》(合著),《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大陸版和台灣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大陸版和台灣版,《錢文忠語錄:顫慄的道德底線》,《錢文忠語錄:風化的傳統基石》,《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錢文忠說即墨》,《錢說三字經》,《錢說玄奘西遊記》,《戊子草》,《己丑草》,《庚寅草》,《班墨傳奇》,《傳統的再生》,《禪話·畫禪》。譯作有《繪畫與表演》(合譯),《唐代密宗》,《道、學、政》,《江南人物傳奇》,《江南家族傳奇》,《江南國寶傳奇》;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表各類論文二百餘篇。近年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等節目。2013 年主講《錢文忠解讀百家姓》。
錢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巴利文講稿》,《錢文忠內外學》,《醫聖李時珍》,《汶川集》(合著),《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大陸版和台灣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大陸版和台灣版,《錢文忠語錄:顫慄的道德底線》,《錢文忠語錄:風化的傳統基石》,《我的老師季羨林之學生時代》,《錢文忠說即墨》,《錢說三字經》,《錢說玄奘西遊記》,《戊子草》,《己丑草》,《庚寅草》,《班墨傳奇》,《傳統的再生》,《禪話·畫禪》。譯作有《繪畫與表演》(合譯),《唐代密宗》,《道、學、政》,《江南人物傳奇》,《江南家族傳奇》,《江南國寶傳奇》;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表各類論文二百餘篇。近年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等節目。2013 年主講《錢文忠解讀百家姓》。
圖書目錄
自序
觀音文化與和諧社會
向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致敬
傳統文化熱的背後
對傳統文化熱的幾點思考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三字經》?
墨子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我讀《大學》、《中庸》
從東西方文化交融歷史看留學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在《新京報》“留學歲月與中國機會”論壇上的發言
文化成長需要“文化批評”——對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
用減法講歷史
學術界的“時尚先生”
搜狐文化客廳訪談錄
和訊網讀書頻道對話
青島新聞網:暢談古今共話熱點
新浪網:聊《三字經》與中國傳統文化
諧說《詼詞典》
獨家對話錢文忠:強大後的中國更需要留學
永不忘卻的紀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一年後,我們還醒著嗎?——讀陳歆耕先生《廢墟上的覺醒》
漢字整容動刀慎重
真情感動天地
講歷史也要“信、達、雅”——袁騰飛兄《兩宋風雲》北京首發賀詞
與自己的神對話
《紅豆生南國》序
希望中國站起來的悲壯努力——《中國站起來》序
李堅平李惟茜父女的《上海老建築攝影集》序
《世界藝術家在上海》序
遠走而不離鄉的陳家泠先生
謝奕青《行走的書房》序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台灣版自序
和諧大愛的典範作品——賀《精彩老朋友》二百期華誕
《每周廣播電視報》改版祝詞
我們需要更茂盛的笑林
我人生的幸運
為了永久的不悔——恩師季羨林先生的文學情緣
弟子眼中的“季羨林熱”
亞依淡和馬六甲
觀音文化與和諧社會
向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致敬
傳統文化熱的背後
對傳統文化熱的幾點思考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三字經》?
墨子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我讀《大學》、《中庸》
從東西方文化交融歷史看留學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在《新京報》“留學歲月與中國機會”論壇上的發言
文化成長需要“文化批評”——對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
用減法講歷史
學術界的“時尚先生”
搜狐文化客廳訪談錄
和訊網讀書頻道對話
青島新聞網:暢談古今共話熱點
新浪網:聊《三字經》與中國傳統文化
諧說《詼詞典》
獨家對話錢文忠:強大後的中國更需要留學
永不忘卻的紀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一年後,我們還醒著嗎?——讀陳歆耕先生《廢墟上的覺醒》
漢字整容動刀慎重
真情感動天地
講歷史也要“信、達、雅”——袁騰飛兄《兩宋風雲》北京首發賀詞
與自己的神對話
《紅豆生南國》序
希望中國站起來的悲壯努力——《中國站起來》序
李堅平李惟茜父女的《上海老建築攝影集》序
《世界藝術家在上海》序
遠走而不離鄉的陳家泠先生
謝奕青《行走的書房》序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台灣版自序
和諧大愛的典範作品——賀《精彩老朋友》二百期華誕
《每周廣播電視報》改版祝詞
我們需要更茂盛的笑林
我人生的幸運
為了永久的不悔——恩師季羨林先生的文學情緣
弟子眼中的“季羨林熱”
亞依淡和馬六甲
序言
《己丑草》校樣已經交下一段時間了,由於出奇忙的緣故,一直沒有能夠找出時間校讀一遍,內心也很是惶恐。
現在,有了到重慶和四川出差的機會,遂在火車包廂里,利用難得的三十個小時的安靜時光,將三百多頁的清樣讀了一遍,順手也將“自序”寫出。
去年,我發了一個願:每年都將無法歸入專集的文字彙編成一本“草”,前面冠以乾支紀年。去年的就叫“戊子草”,今年有了第二本,自然名之日“己丑草”。畏友為松兄曾經向我建議,是否可以不必一律稱“草”,想法換個名字。我期期無以回答,最後還是決定依然以“草”為名。
假如非要說道理,也並不是沒有。一來,我自己的這些文字,似乎總還是和“草”比較相配,別的都過於堂皇,二來,這么說,卻絕對沒有任何輕賤“草”的意思。奇花珍木固然好,給人間帶來綠色的主力卻不能不推各種各樣的,也許連名字都說不上的“草”。我是非常傾心於“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無論今年長得怎么樣,枯也罷,榮也罷,總還有來年的希望。雖然不敢指望是鳳凰涅槃,卻也有一份讓人守望的倔犟生機。
於是,還是叫“草”,今年的是《己丑草》。還可以預言,接下來一本指定叫“庚寅草”。再接下來的,當然也可以按照皇曆預知了。
這本“草”,要感謝我尊敬的兄長,著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先生賜題書名。此外,還要特別感謝上海書店出版社的資深編審鄭公力民先生。正是鄭先生不辭辛勞,才從我在己丑年種下的一堆亂草中,選出了這一叢。不消說,草的枯榮只應由我負責。
我從此前由新星出版社刊行的《傳統的再生》開始,就決意今後在自己的每一本書前都要加上這么一段話,大意是:鑒於當下已經是呈爆炸態發展的資訊時代,海量的信息鋪天蓋地,因此,假如讀者在我的書中,看見某條資料早已由別人引用,或者某個見解早已有別人發表,那么,首引與首發當一律歸人其名下。並請讀者允許我檢討,未能一一註明和說明。
這段話還是我大致轉引來的,首發者是我尊敬的羅志田教授。羅教授規矩森嚴,在他的每一本大作前,一定以此意開示。我雖愚鈍不學,於心亦戚戚焉。只可惜,身在客中,手頭無書,否則,我一定將羅教授的開始一字不落地照錄。
其實,《己丑草》以及各“草”就是一叢小草,絕不是學院型的學術華篇,還沒有受那些清規戒律管束的資格,或許真犯不上這么矯情呢。
2010年5月15日由滬赴渝旅次
現在,有了到重慶和四川出差的機會,遂在火車包廂里,利用難得的三十個小時的安靜時光,將三百多頁的清樣讀了一遍,順手也將“自序”寫出。
去年,我發了一個願:每年都將無法歸入專集的文字彙編成一本“草”,前面冠以乾支紀年。去年的就叫“戊子草”,今年有了第二本,自然名之日“己丑草”。畏友為松兄曾經向我建議,是否可以不必一律稱“草”,想法換個名字。我期期無以回答,最後還是決定依然以“草”為名。
假如非要說道理,也並不是沒有。一來,我自己的這些文字,似乎總還是和“草”比較相配,別的都過於堂皇,二來,這么說,卻絕對沒有任何輕賤“草”的意思。奇花珍木固然好,給人間帶來綠色的主力卻不能不推各種各樣的,也許連名字都說不上的“草”。我是非常傾心於“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無論今年長得怎么樣,枯也罷,榮也罷,總還有來年的希望。雖然不敢指望是鳳凰涅槃,卻也有一份讓人守望的倔犟生機。
於是,還是叫“草”,今年的是《己丑草》。還可以預言,接下來一本指定叫“庚寅草”。再接下來的,當然也可以按照皇曆預知了。
這本“草”,要感謝我尊敬的兄長,著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謝春彥先生賜題書名。此外,還要特別感謝上海書店出版社的資深編審鄭公力民先生。正是鄭先生不辭辛勞,才從我在己丑年種下的一堆亂草中,選出了這一叢。不消說,草的枯榮只應由我負責。
我從此前由新星出版社刊行的《傳統的再生》開始,就決意今後在自己的每一本書前都要加上這么一段話,大意是:鑒於當下已經是呈爆炸態發展的資訊時代,海量的信息鋪天蓋地,因此,假如讀者在我的書中,看見某條資料早已由別人引用,或者某個見解早已有別人發表,那么,首引與首發當一律歸人其名下。並請讀者允許我檢討,未能一一註明和說明。
這段話還是我大致轉引來的,首發者是我尊敬的羅志田教授。羅教授規矩森嚴,在他的每一本大作前,一定以此意開示。我雖愚鈍不學,於心亦戚戚焉。只可惜,身在客中,手頭無書,否則,我一定將羅教授的開始一字不落地照錄。
其實,《己丑草》以及各“草”就是一叢小草,絕不是學院型的學術華篇,還沒有受那些清規戒律管束的資格,或許真犯不上這么矯情呢。
2010年5月15日由滬赴渝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