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則壅論

錢多則壅論是中國清代人姚文然對錢銀比價變化原因的認識。清代銀與錢 “相權而行”,白銀與銅錢的法定比價清初時定為銀一兩合錢一千,但法定比價難以維持;且當時銅價與鑄錢費用須按銀計算,這便使得鑄錢成本計算複雜化。對此,姚文然提出暫停鑄錢的主張。姚文然認為,照實際成本計算,當時鑄錢虧本。

鑄錢愈多,虧本愈大,如長此以往,勢必加重民眾負擔,所以應該停止鑄錢。姚文然更認為,錢價過低是鑄錢過多所致,因為 “錢之為物,少則流通,多則壅滯。何也? 曰貯之者少也。官庫富室,朝收夕放,銀藏累代,錢散目前,此其一也。日運之者少也,質重值微,運艱腳費,銀行萬里,錢行百里,又其一也。曰用之者少也,置產經商,多處不用,斤鹽斗米,用處不多,又其一也。有此三少之故,則其物不可以過多,多則必滯,乃自然之勢。天也,非人之所能強,非法之所能通也” (《虛直齋文集》) 卷三)。在姚文然看來,由於銅錢本身價值小重量大,不是一種良好的貯藏手段,且運輸困難不便遠途搬負,人們日常商貿活動中使用不多,這便是相對於銅錢供給而言的銅錢需求的 “三少”,需求少供給多,供過於求必然使銅錢充斥堵塞流通渠道,這是一定不移的規律,決非憑藉人力、法令可以疏通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