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流域河流沉積物1.4nm粘土礦物及其物源示蹤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師育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塘江流域河流沉積物1.4nm粘土礦物及其物源示蹤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師育新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河流沉積物的物源示蹤是陸-海相互作用研究的一項核心內容,在源到匯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項研究以錢塘江流域為典型案例,通過對其五個次一級流域和幹流不同河段河流沉積物(含流域表土)的系統採樣,在綜合分析沉積物粒度、碎屑礦物、環境磁學、元素地球化學等特徵的基礎上,採用XRD分析方法,重點開展對粘土礦物的深入研究,特別是1.4nm粘土礦物的種類、成因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的研究,並與毗鄰的長江口和東海近岸沉積物進行比較分析,確定不同來源沉積物1.4nm礦物識別標誌,實現基於1.4nm礦物的物源示蹤。此項研究不僅為提高粘土礦物在河流沉積物源示蹤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一個範例,也對分析典型強侵蝕型河口泥沙來源及與長江口泥沙擴散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錢塘江流域沉積物的物源這一科學問題展開研究,在流域地貌、土壤類型和水文狀況調查的基礎上,系統採集了幹流從河源到河口和主要支流沉積物以及覆蓋整個流域的不同類型表土總計510個樣品,開展了磁性參數、地球化學元素、粘土礦物特徵等指標的系統研究,繪製了流域元素含量、粘土礦物含量及組合類型空間分布圖。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錢塘江沉積物的來源及其影響因素,追溯物源區氣候環境特徵。重點開展了粘土礦物特別是1.4nm粘土礦物的物源判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 (1)錢塘江細顆粒沉積物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流域表層侵蝕物質,另一類是長江源物質。流域表土CIA值為70.7~98.5,平均85.7;粘土礦物中高嶺石和蛭石及其過渡礦物含量較高,綠泥石和蒙皂石含量較低,反映流域中等偏強的風化作用強度。長江口沉積物CIA平均值72.3,粘土礦物中綠泥石和蒙皂石含量較高,高嶺石和蛭石及過渡礦物含量較低。反映長江物源區中等強度的化學風化作用。 (2)錢塘江幹流從上游至河口,不同河段細顆粒沉積物特徵存在差異,主要與物源和水動力條件有關,其中物源是主要因素。基於磁性特徵、元素地球化學和1.4nm粘土礦物的物源判別顯示,富春江段(聞堰以上)沉積物主要來自流域內蘭江和分水江的貢獻,新安江貢獻較少。錢塘江和杭州灣具有多物源的特點,既有流域物質,又有長江源物質,但是以長江源為主,特別是杭州灣基本來自長江物源的貢獻。反映了自西向東錢塘江流域物源貢獻的遞減和長江流域物源的遞增。 (3)不同源區1.4nm粘土礦物的種類和含量差異較大,可作為判別不同源區的標誌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