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錢塘江堤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作者:沈括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錢塘江堤
出處:《夢溪筆談》
作者:沈括
作品原文
錢塘江,錢氏時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餘行,謂之“滉柱”。寶元、康定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杭帥以為然。既而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蓋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勢。不與水爭力,故江濤不能為患。
杜偉長為轉運使,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以東,移退數里為月堤,以避怒水。眾水工皆以為便,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諭其黨:“移堤則歲無水患,若曹何所衣食?”眾人樂其利,及從而和之。偉長不悟其計,費以巨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近年乃講月堤之利,濤害稍稀,然猶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費至多,不復可為。
註:
【滉柱】豎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樁,可以減弱潮水對堤岸的衝擊。滉,音huàng。
【轉運使】官名。宋初轉運使掌管一路的糧食、財賦,後來兼管軍事、刑獄,成為實際的地方行政長官。
【月堤】一種圓弧形大堤,其形狀類似初生的月亮,故稱為月堤。
作品譯文
錢塘江在吳越國錢氏時修築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幾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寶元、康定年間,有人建議把滉柱取出來,認為可以得到數十萬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帥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不久,舊木樁從水中撈出來,全都朽爛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經取空,石堤被波濤衝擊,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為了減少浪濤的猛勢,使石堤不與水直接衝撞,因此江濤不能為害。
杜偉長擔任轉運使,有人建議從浙江鹽場以東,退後幾里修築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開洶湧的潮水。大多數水工都認為這個辦法可行,獨有一個老水工認為不可,暗地裡告訴他的同夥說:“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沒有水患了,我們還靠什麼來穿衣吃飯?”眾人都樂於自身所獲的利益,就跟隨著附和這一主張。杜偉長沒有察覺他們的計謀,花費了上萬的巨款,而江堤潰決的災害仍然年年發生。近年來才考慮到月堤的好處,修築了月堤,江濤的危害逐漸減少,但是還不如立滉柱的辦法好;然而滉柱耗費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作品賞析
潮一方面是雄壯的自然景觀;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毀堤岸,成為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災禍。
從五代開始,人們就開始築堤以抵禦海潮的襲擊。吳越王錢鏐用竹絡裝石築堤,並在堤外打下十餘行木樁,稱為“滉柱”,用以減小海潮的衝擊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築堤,興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塊石築堤,這才有了最早的塊石塘。
《錢塘江堤》記載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時期人們與海潮作抗爭的情形。
作者簡介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和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多條屬於科技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夢溪筆談》中還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