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圩

錢圩(音: qián wéi,本地音 :qián yú)

錢圩位於上海西南的東海之濱,杭州灣跨海大橋入口處。鎮域內擁有漕廊公路、金石公路等高等級公路,距上海市中心60公里,距虹橋機場50公里,距浦東國際機場70公里,距大洋山港80公里,距杭州灣跨海大橋25公里,到達杭州寧波蘇州等地均在1個小時左右,處於長三角交通樞紐地位,是上海連線浙江的主要門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圩
  • 位於:上海西南的東海之濱
  • 拼音:qián wéi
  • 地位:上海連線浙江的主要門戶
歷史沿革,奇聞軼事,交通出行,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錢圩鄉志
錢圩鄉位於縣境南部,鄉政府駐地錢圩鎮,鄉以鎮名。清末屬胥浦鄉。民國2年(1913年)隸張堰市,民國16年始設錢圩鄉,此後一度屬張堰區。1957年,並八字、劉堰、錢圩3個鄉,建錢圩鄉。1958年9月後,為錢圩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
東與張堰鄉接壤,西隔界河同平湖縣新廟、全塘鄉相望,南與金衛鄉相依,北臨山塘河與廊下、乾巷鄉為鄰。東西寬7.5公里,南北長6.3公里,全鄉總面積23.36平方公里。耕地21936畝。轄塔港、東圩、橫召、星火、八字、聯星、張橋、南石、劉堰、聯合、雙坪ll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1985年,全鄉共有5435戶,18689人。
因其地處滬、浙邊緣,舊時系江、浙兩不管地區。民國 17年(l928年),“太保阿書”徐天雄在此聚眾千餘,自稱“天下第一軍”,打出“劫富濟貧”旗號,活動於江、浙近10個縣、市,達3年之久。
民國26年(1937年),日軍入侵,縣政府轉入游擊狀態。民國27—29年,徐樂同組建抗日縣政府,在錢圩附近活動,並在此設五鄉辦事處、區公所和警察局等。民國33—34年,新四軍浦南先遣支隊先後在塔港、劉家堰、韓家宅基等地駐紮活動。
錢圩為水網地區,縣、鄉兩級20多條骨幹河道構成了水上交通網路。舊時陸路交通閉塞,1961年築金張公路支線,在雙圩、塔港、東圩3個村過境,水陸交通暢通。
歷史上是血吸蟲病重感染區,全鄉患者達11182人,幾占總人口的80%。解放後,採取防治結合,消滅了血吸蟲病。錢圩鄉首創以自然村為單位,集中糞坑,搭棚加蓋,專人管理。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為全縣防治血吸蟲病先進單位,在市、縣衛生醫療隊的幫助下,至1970年治癒血吸蟲患者7235人。1979年送走“瘟神”。
1985年,工業總產值3563萬元,占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的70.64%。有鄉辦廠13家,村辦廠18家,主要產品有塑膠製品、低壓閥門、鍛件、服裝和水泥製品等。
1985年有中學2所,國小11所。 1982年,辦職業教育班,設食用菌、機械、建築等專業。錢圩中心國小附設幼稚園被評為市“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先進集體。錢圩中學微生物科技小組1977年建成校辦菌種廠,培養出菌肥、菌藥、食用菌菌種30餘個,指導老師姚元綬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錢圩職業技術學校設於該校內。
為了解決飲水衛生和農村能源,1981年市鎮建自來水廠、農村挖水井3707隻,全鄉共建8立方米混凝土球形沼氣池784隻,使用率為96.2%。
近代知名人物有清道光一同治間的顧觀光錢熙泰。顧觀光精於天文、歷史、數學,號稱近代十大數學家之一,墓前有民國21年(1932年)所建石碑,!978年重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錢熙泰於清道光年間纂修成《金山縣誌稿》,未付印,手稿存上海圖書館。
境內集鎮有錢圩、張家橋、八字橋和劉家堰橋。
錢圩鎮又名錢家圩,位於鄉境北部,距朱涇鎮15公里,是鄉政府駐地。居民1182人,農民254人。舊時多圩田,為首富錢姓據有,故名。
清初成鎮,民國24年(1935年)曾設鎮公所。舊時陸上交道不暢,但水上運輸發展較早,清末已出現專門從事販運的航船。民國元年(1912年),鎮上錢姓富戶辟錢圩至上海航班,置華麗遊船,並在上海外灘專設“錢家碼頭”。民國8年,爆發饑民搶糧事件,農民將錢姓米倉幾萬斤大米分光挑盡,震動縣境南部數鄉。抗戰前夕,商業較盛,全鎮有商號40家。日軍入侵後,商市衰落。
1957年建錢圩鄉後,成為全鄉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今鎮分河西、河東兩處。河西為舊街區和住宅區。河東為新辟商業區。現全鎮有各類商店22家。解放前,鎮上僅有碾米廠2家。今有鄉辦工廠14家,生產液壓油缸、鍛件、棉紡、服裝和五金加工。1985年,全鎮工業產值3563萬元,商業銷售額995萬元。
舊時醫療條件很差,只有少數開業醫生。1951年組建聯合診所,1958年建鄉衛生院,醫療設施逐步完善。為改善飲用水質,1980年建自來水廠,今居民全部飲用自來水。
解放前,全鎮僅有2所國小。今鎮內設中、國小各1所,計學生1389人,並建有幼稚園。
舊有蘭隱園,為曾任鹽務知事錢培益所有,又有延青閣,為其儲藏金石處,今毀。
張家橋位於鄉境東南張橋村內,距錢圩鎮3.7公里。有居民26戶,91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始有居民落戶。鹹豐十年(1860年),有茶館、藥店、南貨店等。民國3年(1914年),陸姓建肇基國小於鎮上,有教室2間,學生40餘人。民國21’年,為北張鄉公所駐地。抗戰時期,由於其地偏僻,騷擾較少,商市較盛,全鎮有各類店鋪20餘家。抗戰勝利,商市始衰。解放初,僅存肉莊、藥店、茶館3家,1958年併入供銷社。今鎮為張橋村民委員會駐地,設有村廣播站、圖書室、醫療室,有集體、村辦商店6家和個體戶經營的酒館、理髮店等。南端有張橋國小,現有教室10間,設5個班級。
民國32年(1943年),曾爆發農民抗捐稅的“北張鄉事件”,600多農民用鐵錨、木棍搗毀偽鄉公所,殺鄉長、鄉丁等十多人。
八字橋位於鄉境東部八字村內,在錢圩鎮東南2.9公里。有農民146人,居民9人。明清成鎮。南市梢舊有木橋2座,呈“八”字狀,以此得名。民國25年(1936年),泰山高氏出資在原址改建石橋。
民國初年,商市較盛,有典當、木行等店鋪20餘家。30~40年代中期,曾是八字鄉和用里鄉公所駐地。今為八字村民委員會駐地,設醫務室、國小,有茶館、南雜、理髮店數家,村辦水泥預製場、糧飼加工廠亦設於此。有簡易公路和沐瀝港為水陸通道。
劉家堰橋位於鄉境南部劉堰村內,距錢圩鎮2,4公里。東至張家橋1.9公里,東北至八字橋2.4公里。有農民100人,居民8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時僅有四五戶農家,道光二十年,許姓在鎮建樓屋15間,設商號;至道光二十五年,全鎮已有肉店、豆腐店、藥店、染坊、鐵店等10餘家。日軍侵金山後,金山縣政府曾駐此。30一40年代中期,為存養、肇基鄉公所駐地。解放初期,有聯合診所、信用合作社。50年代,建金山縣防風林苗圃。 1971年建鄉道,可通錢圩、張家橋等地,並建村辦五金廠等。1978年,劉堰國小遷此。今商市已衰,僅有集體商店l家,個體經營的商店數家。

奇聞軼事

錢圩出現過兩頭蛇
1961年10月,錢圩公社聯星大隊社員張學明,在村邊草地上捕獲兩頭蛇一條。這條蛇具有兩個發育正常的頭部(左邊的頭比右邊略長),頸部以下為整體。兩個頭部各有一雙眼睛和一張嘴,四隻眼睛視覺正常,兩張嘴可同時取食。蛇的全身有62個黑色的環紋,環紋之間呈朱紅色,腹部呈黃白色,背部為黑色,有兩條背線。據鑑定為赤練蛇。現存上海自然博物館。

交通出行

金石線(上行)
區間:(朱涇汽車站-金山衛站南廣場(上行)06::00-20::45) 文字線路
票價:2元
朱錢衛線(上行)
區間:(金山汽車站05:45-17:45石化汽車站05:45-17:45) 文字線路
票價:
金山汽車站 -> 新農 -> 乾巷 -> 錢圩 -> 衛六路 -> 亭衛路 -> 東礁 -> 石化汽車站
金張衛支線(上行)
區間:(金山汽車站05:20-18:20石化汽車站05:15-16:30) 文字線路
票價:
金山汽車站 -> 羅星路 -> 臨源一村 -> 沈浦涇路 -> 金山大橋 -> 後陳港 -> 三浜村 -> 五龍橋 -> 六號橋 -> 呂巷 -> 華陽村 -> 廊下 -> 萬春橋 -> 王家村 -> 錢圩 -> 秦山 -> 張涇橋 -> 張堰 -> 沈家宅 -> 魯堰村 -> 新張漕路 -> 旬山 -> 中興村 -> 七一村 -> 紅旗路 -> 區政府 -> 山島龍洲 -> 石化汽車站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金山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