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具體辦學思路是“1123”:
一個目標——以人為本,關愛生命,把校園建成師生持續發展的家園;
一個中心——以習慣教育為基點,認真實施素質教育兩個重點——以研究性學習為基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職業規劃為突破點建設一支素質優異的教師團隊;三項改革——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改革,以課題研究為支點嘗試教材的重組與創新,以活動構建為依託豐富校園文化、改革教學評價。本著這一辦學思路,校領導班子形成並實踐著“三情四有”的工作規範,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忠誠地為師生成長服務.“三情”即:對事業有激情,對民眾有熱情,對師生有真情;“四有”即:有人格魅力,有業務資本,有工作思路,有做事力度.在這所山村國小,為讓山里娃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學校首先實現了“三樣”:學校有個學校樣(綠、淨、靜、美、),教師有個教師樣(雅、智、愛、美),學生有個學生樣(志、智、愛、美);率先實現了所有微機上網和教師專職化;建立了校長接待日和家校聽課開放周;開設了國語課;發揮教師特長建立了各種研究活動小組和每天的快樂大課間;在農村國小中率先把外教請進了大山里;為讓今天的教育成為明天美好的回憶結合重大節日開展家校文化活動…………一所普通的山村國小逐漸活潑起來.教師的觀念也在默默的發生變化:全體教師形成了“工作之約”——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呵護她;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竭盡全力經營她;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培育她.他們在普通的崗位上盡心盡力的工作著,既是教學能手也是管理能手,他們承擔著比城裡的教師更複雜細緻的分工,卻都樂此不疲.學校教師家庭大部分是單職工家庭,大部分教師從勞動力或收入方面講都是家庭的“頂樑柱”,但從沒有一位教師掉隊:劉振義主任病重甦醒後第一句話是“她要去上課”;尚現菊老師患重感冒需輸水,一直堅持在下班後進行,沒有請過一節假,沒有耽誤一節課,兩個班的數學成績始終全區前列;朱寶娥老師眼有疾病,仍堅持上課,感動得學生熱淚盈眶,被學生稱為“老師媽媽”;孫豐祥老師去外地看病人,來回的路上只給自己允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說是怕耽誤了學生;葛慶國老師患心臟病,堅持上午輸水,下午上課,艱難的完成了10個班的音樂教學,課堂教學受到了市區領導的高度評價;蘇慶香老師50多歲,積極適應專職化的需要和課改要求,課堂教學成果顯著,課件作品在市里獲獎…………用校長的話說:每一個教師都是一筆財富,激發他的熱情和夢想,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座豐碑.他們是個有夢的團隊,他們在用自己的行動激發著山里娃多彩的夢.教師不學習工作會平庸,教學不研究工作會凝固,用持續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用研究的心態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學校每一位教師的一致追求.儘管做起來如同孩子學步般走得有點難,但不甘平庸的教師的教育魅力和智慧就這樣得到了升華,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的提升也才有了保障與可能.“金點子智慧屋”、“讀書講壇”、“教學沙龍”、“她做校園小主人”等應運而生,承擔省級課題的教師也能勇敢地在全省課題階段性研討會上交流發言了.學校藉機實施了三大工程:書香校園工程、課題帶動工程、骨幹培養工程,分計畫、分步驟地實施確保了整個工作的有序性.於是“課堂上提問的最佳時機”、“怎樣指導孩子有效的閱讀”、“家庭作業的科學設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怎樣進行閱讀等級評價”、“怎樣建設特色班級文化”、“怎樣從最後一位同學抓起”等問題都得到了理性的思考.近兩年,教師立足農村學生實際把信心教育和鄉情教育滲透於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學生稚嫩的心靈里播種下有生命力的種子;積極構建活動化、生活化、社會化的課堂,使教育教學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目前,不斷有外地家長把孩子轉來就讀,社會各界人士非常支持和關注學校發展,去年國慶節期間,各村集資對學校泥濘的道路進行了硬化,個體戶也不斷對學校進行捐書、修繕等獻愛心活動,今年各級政府又連續投資25萬元對學校進行全面改造,這既是領導對學校工作的支持,更是對學校工作的充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