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鱗耳蕨(學名:Polystichum prionolepis)為鱗毛蕨科耳蕨屬下的一個種。生長海拔2100-2400米的山地雲霧林及杉木林林下陰處石上。產地分布於台灣及雲南中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產地分布,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60厘米。根狀莖短而斜升。葉簇生,近二型,能育葉較短小; 葉柄深禾稈色,長13-23厘米,基部直徑1-1.5毫米,通體被大小二型鱗片,鱗片邊緣均密生棕色至深棕色的不整齊細鋸齒,鋸齒常分叉或不整齊羽狀分枝,大鱗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1厘米,寬達4毫米,有線形長尾尖,棕色,厚膜質,或中部增厚而呈栗黑色,有棕色闊邊,小鱗片披針形,有線狀長尾尖,或呈線狀長鑽形,棕色至深裂棕色; 葉片闊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略縮狹或不縮狹,不育葉的長達30厘米,寬達12厘米,能育葉的長達16厘米,寬達6厘米,一回羽狀至二回羽狀分裂; 羽裂漸尖頂部以下的側生羽片8-20對,中部的平展,下部的略後反折,披針形,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上側突起呈耳狀,與葉軸平行,下側闊斜切形,兩側羽狀半裂至淺裂,上部的僅有粗淺鋸齒,基部1-3對的基部上側有時有分裂幾達中肋,形成1卵形的耳片,不育葉的羽片較大,長達6厘米,寬達1.5厘米,能育葉的羽片長達3厘米,寬達1厘米; 裂片上傾截形,有1-5個銳尖的小齒, 耳狀凸起及幾分離的耳片上部常略彎向葉軸,邊緣的銳齒較多; 羽片上面中肋明顯,凹陷,側脈不明顯,下面側脈略可見,在裂片上羽狀,小脈單一,耳凸上的小脈上部分叉。葉革質,乾後綠色或黃綠色,上面色較深; 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深溝槽,下面密被小鱗片,小鱗片棕色或栗黑色,披針形或狹披針形,下部邊緣有疏長齒,葉軸下面近頂端有時生長1個密被棕色鱗片的芽胞,羽片中肋及葉脈下面被甚多淺棕色、鑽形或狹長披針形的膜質細小鱗片。孢子囊群小,生於小脈背部,較接近中肋,每組側脈上1-5個,在耳片上可達9個; 盾狀囊群蓋成熟時淺棕色,邊緣淺裂,易脫落。孢子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具細網狀紋飾。
本種葉柄的鱗片較特殊,無論大小鱗片,其邊緣自基部至頂端均密生棕色至深棕色的不整齊細鋸齒,鋸齒常分叉或不整齊羽狀分枝。本種的種加詞prionolepis (鋸齒鱗片的) 即指這一特徵。
生長習性
生海拔2100-2400米的山地雲霧林及杉木林林下陰處石上。
產地分布
產台灣及雲南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