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及內碎屑機械沉積的礦石構造類型
(1)微碎屑狀構造。由0.06mm以下的礦石碎屑組成,在平靜水體中機械沉積形成,有時見顯微層理。
(2)砂狀碎屑構造。主要由0.06~2mm的岩屑鋁土礦和基質組成,在水中呈懸浮狀及跳躍式搬運,常具稜角,分選性稍好,主要是水流沉積的內碎屑。
(3)豆鮞狀及團粒狀構造。團粒也稱假鮞(無同心環帶),這裡指的豆鮞狀及團粒狀構造是經過搬運的,在堆積型鋁土礦中很明顯。
(4)礫狀構造。主要由2~100 mm粒級、稜角多已被磨蝕的鋁土礦礫石和基質組成。有時還可見到這種鋁土礦礫石中包含鮞粒及其碎屑,說明它是經過多次震盪和沖刷作用及成岩作用形成的。
(5)角礫狀構造。與上述礫狀構造不同的是其稜角明顯(堆積型鋁土礦中較多見)。
(6)集塊狀構造。主要由大於10 cm的鋁土礦礫石、碎塊組成。多具稜角,分選性極差,常見於堆積型鋁上礦中。
(7)顯微層理構造。只有在鏡下才能見到的一些礦物集合體或聚合體成層排列。
(8)粒序層構造。在野外和鏡下都可見到,組成鋁土礦的顆粒大小從下到上逐漸變化。受水動力條件控制。
巨觀上的鋁上礦構造也很重要,例如盂祥化(1987)強調大型凹面向上交鐺層理與風暴作用有關,丘狀交錯層理是典型的風暴旋渦流成因的。
膠體與碎屑混合沉積礦石構造類型
(1)碎屑-豆鮞狀構造。包括碎屑-豆狀、碎屑-鮞狀及碎屑-粗豆狀構造等。數量較多,分布也較廣。
(2)碎屑-疊層石狀或鋁凝膠構造。這種構造的分布較少,但能在許多礦區中見到,且其中膠體硬水鋁石多重結晶。
膠體沉積礦石構造類型
(1)塊狀構造。礦石原由膠體硬水鋁石組成,並在成岩、後生作用中有較均勻的重結品,故多為隱品質而很少微晶質,呈緻密塊狀而不顯層紋。
(2)疊層狀構造。其中鋁凝膠已開始重結晶為隱品質硬水鋁石,而暗色環帶的有機質(殘留)仍保存。
(3)豆鮞狀構造。一般呈具同心層(環帶)的橢球體,很少為正球形。
(4)結核狀構造。粒徑多在2-5cm以上,呈球形、橢球形,多不具同心層,也有具同心環帶的。
成岩以後形成的礦石構造類型
(1)交代殘留結構。由於地下水溶液的pH值、Eh值等的變化,使鋁土礦中發生交代現象。
(2)脫矽復矽假象構造。在成岩後生作用中由於地下水溶液的pH值、Eh值等的變化,特別是pH值的影響,可以使黏土角礫或鮞粒脫矽轉變為粒狀硬水鋁石集合體。
(3)重結晶假象構造。在成岩後生階段由於溫度壓力的增加,可使膠體硬水鋁石在局部重結晶長大,還可形成假碎屑構造。
(4)粗糙狀構造。這種構造類型的礦石質量最好,且分布較廣。我國南方稱為土狀構造。
(5)多孔狀構造。包括蜂窩狀構造,主要是硬水鋁石鋁土礦內所含黃鐵礦及黏土質等在表生及後期風化作用中氧化淋失而形成的。
(6)網脈狀構造。膠狀硬水鋁石重結晶或次生溶液填充結晶可形成網脈狀構造。
(7)分凝狀構造。當原生沉積鋁土礦風化時,其中黃鐵礦形成硫酸溶液,鐵鋁形成混合溶液,由於pH值迅速增高,致使溶液中的鐵鋁分凝,成為三水鋁石與針鐵礦的分凝構造或交代填充為假象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