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鑑別,主要變種,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米;皮灰褐色。幼枝、花序及葉軸被銹色茸毛。羽狀複葉;葉柄上面具凹槽;托葉剛毛狀,被毛;小葉3~7對,堅紙質或近革質,形狀和大小以其著生部位不同而有變化,頂生者最大,向基部者漸小,通常為卵狀橢圓形、卵形或長橢圓形,頂小葉長達8厘米,寬約4厘米,先端圓形或急尖,基部寬楔形,稍歪斜,側生的中部小葉常為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3~5厘米,寬2~3.5厘米,生於基部的更小,兩面細脈明顯,上面無毛或僅沿中脈被疏毛,下面密被銹毛,具光澤。
總狀花序側生或與葉互生,長5~20厘米;花梗長3~6毫米;苞片似托葉,脫落;花萼斜鐘狀,萼齒5,淺裂或近截平,長8~9毫米,寬5~7.5毫米,被銹色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15~17毫米,寬約5毫米,先端微缺或呈倒心形,中部以下漸狹成柄,瓣柄界限常不明顯,翼瓣單側生,長圓形,與旗瓣近等長,寬2~3毫米,具1平展三角形耳,具皺褶,柄纖細,龍骨瓣較翼瓣短小,倒卵狀長圓形或半月形,具1尖耳,下垂,在耳部常呈囊狀膨大;雄蕊10,基部稍連合;子房密被銹色絨毛狀柔毛。
果梗長不超過10毫米;莢果串珠狀,長4~10厘米,具纖細的果頸和喙,被緊貼的銹毛,在果頸、喙與種子間的縊縮部分更密,有種子2~4粒;種子卵球形或橢圓形,兩端急尖,深紅色或鮮紅色,長約8毫米,厚約4毫米。花果期4~9月。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產地雲南、貴州和廣西(部分地區),緬甸也有分布。
物種鑑別
本種與長梗槐S. wightii Baker很相近,後者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和喜馬拉雅山脈南坡的尼泊爾一帶。據《印度植物》記載:該種的花序較長,彎曲,與葉對生;花梗長達11毫米,果期可延長達15毫米以上,翼瓣鐮狀,耳很小;莢果粗厚,易於區別。
主要變種
西南槐(變種)(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主要價值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別名】山豆根、矮砣砣、打鑼不響、野松皮、矮槐、野建芪、糙皮黃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西南苦參的根。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挖,洗 淨,切段,曬乾。
【性味】苦;澀;涼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利濕止瀉;散瘀止痛。主水瀉;風濕腰腿痛;勞傷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磨水。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