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明寺
- 外文名:Temple of Daming
- 地址:義安區順安鎮明湖村晃靈山北
- 初建年代: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
- 所屬景區:義安區鳳凰山景區(2A)
- 等級:市級重點保護單位
簡介,歷史背景,主體景點,荊公書堂,靈竇泉,
簡介
歷史背景
大明寺子山的清涼寺,同屬東南佛教名寺。大明寺、清涼寺的住持僧侶,均要去南京圖庫寶華寺受戒。大明寺自興建至今,已有千年歷史,雖歷經滄桑,但陳跡猶存。廟宇之處,松林蔽日,竹影遮天,奇石靈怪,旁有靈竇、海眼二泉,終年流水潺潺。
主體景點
荊公書堂
荊公書堂,是王安石當時講學讀書的地方,它在大明寺的南側。當年詩人就在這裡生活了許多日子,可以想像,當年詩人把酒臨風,遙望青山,俯瞰流泉,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山水的靈性蘊育了王安石經天緯地的成就。他不僅在北宋的政壇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成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山水有幸出英才,風流千古春常在。”早已匿跡了的荊公書堂,仍然在山水的情懷中孕育著文化勝地的滄桑情懷,遺址和古寺的風采依舊綽約迷人。
傳說曾有王安石手書“鐘靈毓秀”題額。當年的大明寺殿宇壯觀,與鐘鳴獅子山清涼寺同稱為東南佛教名地。《銅陵縣誌》記載“胡舜元,幼與王安石讀書大明寺,同硯席”。胡舜元,字叔才,號益庵,北宋銅陵縣洪口耆沸水(今屬銅陵縣順安鎮)人,後官至翰林院著作郎,是王安石在銅陵的好友。為了便於王安石在銅陵聚徒講學,胡舜元為王安石建書堂一所,曰“逢原堂”,世人稱為“荊公書堂”,王安石為感謝好友,還專門贈詩一首《贈胡舜元公逢原堂》:“我愛銅官好,君實家其間。山水相縈萃,花卉矜春妍。有鳴林間禽,有躍池中鮮。葉山何嵯峨,秀峙東南偏。峰巒日在望,遠色涵雲邊。賓客此鱗集,觴飲當留連。君家世儒雅,子弟清風傳。前日僻書堂,名之曰逢原。有志在古道,馳情纂高賢。深哉堂名意,推此宜勉旃。木茂貴培本,流長思養源。左右無不宜,願獻小詩篇。”從此以後的一段時間,王安石終日讀書講學於此。
靈竇泉
大明寺後山,晃靈山北面。山周圍茂林修竹,雲環霧繞,幽谷流泉,鳥語花香,景色十分宜人。連片陡峭的石壁終年呈濕潤狀,洞石上有兩個形如蟹眼的石孔,兩股清泉終年從中湧出,這就是“靈竇泉”(又稱靈寶泉、海眼泉)。每當夏汛和秋雨來臨之際,泉水噴涌而出;旱季,則緩緩流淌。靈竇泉以它四季變化無窮的形態,成為古銅都的奇異景觀。王安石當年有詩《題靈竇泉》曰:山腰石有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乾;天下蒼生望霖雨,誰知龍向此中蟠。據乾隆《銅陵縣誌》記載:在葉山山腰有靈竇泉,泉出兩眼,形似蟹眼,故名蟹眼泉,一名海眼泉。側有大明寺(又名大覺寺),此詩提在寺院的牆壁上。據民間傳說,靈竇泉有六個泉眼,終年泉水不乾,曾有龍含石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