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燒餅

銅陵燒餅

銅陵燒餅又稱太平街頭燒餅,是銅陵傳統名點之一。在銅陵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因產於銅陵縣的太平街而得名。銅陵太平街上的人大多都懂得做燒餅,學的都是祖輩相傳的正宗手藝,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太平街的燒餅裝滿鐵箱,一箱箱運往蕪湖和上海等地。

它與一般的燒餅可不一樣,只有茶杯口大小,黃澄澄的就像燒熟了的蟹殼一樣,亮光光的就像剛從油鍋里撈出來差不多。里外共有十八層,層層酥透,外表黃中微帶焦色,聞一聞面香撲鼻,咬一口又酥又脆,無論是色、香、味都堪稱上乘。既是飲茶待客的理想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陵燒餅
  • 別稱:太平街頭燒餅
  • 主要原料:麵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
製作,歷史淵源,

製作

太平街的燒餅做得好,關鍵在於兩點,一是要推好酥,二是要燒好火。酥是一種黃色的糊狀體,是做燒餅的主要原料,推酥一定要靠手工推,細工慢活。燒火一定要用柴或木炭,不可用煤或液化氣。而且,當天做的燒餅不好吃,必須在晚上回爐,也就是用文火將水份焙乾,所以燒餅藝人夜裡是一定要起床的,要給燒餅翻個。那吃的銅陵燒餅喝早茶的場景讓人回味無窮。
銅陵燒餅

歷史淵源

太平街燒餅,原名叫“橫埂頭小酥餅”。太平街燒餅,已有200多年和歷史。它與一般的燒餅不大相同,僅有茶杯口大小,黃澄澄形似熟了的蟹殼,亮光光猶如剛出油鍋一般,里外共十八層,層層酥透,既是飲茶待客的理實食品,又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道光年間,銅陵縣的汀家洲、橫埂頭一帶的老百姓,家家都有燒餅爐,人人都會做這種小酥餅。一條長度不過百十米的“橫頭小街”上就有酥餅坊10多家,從早到晚香氣撲鼻,一年四季爐火紅紅。過往的行人,商客都要買一些“橫埂頭小酥餅”帶回去,或給家人品嘗或饋贈親友。
鹹豐二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沿長江順水而下,直取南京。當太平天國的船隊經過銅陵縣的汀家洲,橫埂頭江段時,聽說遠近聞名的“橫埂頭小酥餅”就產於此地,太平軍的將士們紛紛下船登岸購買。洪秀全一行來到“橫埂頭”小街時,看到這裡熱熱鬧鬧一派繁榮景象,家家戶戶都在喜氣洋洋地趕製小酥餅。
洪秀全品嘗了一塊,確實酥香可口,讚不絕口,便將這不好聽的“橫埂頭小街”改名為“太平街”,把這“橫埂頭小酥餅”改名為“太平街燒餅”了。這個名子既好聽、又好記,還帶有濃郁的紀念和喜慶意義,所以一直延續到今。
太平街燒餅的製作方法既原始又獨特,配料精良,工藝講究。采作上等的白面為主料,配以菜油、豬油、大蔥、八角、芝麻等佐料,經過和面,推酥、包心、壓片等多道工序後,再放進燒餅爐中,貼在爐膛壁上,選用優質木炭火烘考。要經過大火燒烤和文火燒烤這道工序、兩次燒烤才行。特別是二次文火燒烤這道工序頗為講究,火力當“文”則“文”,當“武”則“武”,不可以大也不可以小,烘烤的時間不能長也不能短;燒餅烤出來之後還要放在爐台的四周“捂火”不可讓其一下子冷卻,只有經過這些特殊的工藝出來和燒餅,才能酥鬆香脆。美味可口。這裡面的技巧就要全憑大師傅的經驗一 來掌握了。
出爐後完全冷卻了的燒餅,放在嚴密的容器里儲存,可以放置三個月不變味。
令人十分遺憾的是,現在這一地方名點風味小吃,因後繼無人,又可能是因製作工藝頗為複雜,無錢可賺,將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望有關部門予以重視。採取有效措施拯救這一瀕臨絕跡的地方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