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陵古銅遺址
- 地理位置:銅陵市
- 氣候:溫暖
- 級別:一級
- 類型:遺址
- 保護對象:墓葬
- 管理單位:銅陵市文物管理局
- 批准時間:1992年
遺址介紹,歷史記載,
遺址介紹
〖 銅陵古銅遺址 〗
銅陵市金牛洞古採礦遺址,位於銅陵的鳳凰山下。鳳凰山是中國著名中藥材丹皮產地,現在新發掘的採礦遺址,又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古代銅礦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以及文化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996年5月30日上午,我和徐則浩教授,在銅陵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周大鈞等陪同下,慕名來到金牛洞古採礦遺址參觀。行程34公里,離鳳凰山銅礦不遠,穿過一大片芍藥園,即來到遺址。這裡原來是一個小鐵礦,民眾不斷來此露採鐵礦,結果陷一個橢圓形的採礦場,發現了一些古代採礦井巷和採掘遺物,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邀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多次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多處古代採礦井巷和一批採掘和製造的生產工具。在此以前,銅陵、南陵一帶已先後發現不少古代採掘遺址和古代大量煉渣堆積。
1996年5月30日上午,我和徐則浩教授,在銅陵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周大鈞等陪同下,慕名來到金牛洞古採礦遺址參觀。行程34公里,離鳳凰山銅礦不遠,穿過一大片芍藥園,即來到遺址。這裡原來是一個小鐵礦,民眾不斷來此露採鐵礦,結果陷一個橢圓形的採礦場,發現了一些古代採礦井巷和採掘遺物,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邀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多次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多處古代採礦井巷和一批採掘和製造的生產工具。在此以前,銅陵、南陵一帶已先後發現不少古代採掘遺址和古代大量煉渣堆積。
我們沿階梯下到洞底,目睹洞內古代采銅豎井、橫井、斜井、井巷、支架、出入口等,皆保護完好。上得洞來,又到陳列館參觀出土文物,包括採掘工具、陶器、青銅器、冰銅錠、石范等。周大鈞同志在休息室作簡要介紹:這個採礦遺址之所以被高度重視,申報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不是沒有緣故的。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其標誌是從陶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使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飛躍。在銅器時代,也經歷了漫長發展過程,青銅器的生產又使銅器生產技術達到高峰。自從河南殷墟發掘大批青銅器以後,中原各地都有大量青銅器出土。然而這些精美的青銅器形成的青銅器是中國自己創造的,還是從西方引進的,中外學術界都有不同看法。美國一位考古學家卜蒲(Pope)曾當面向郭沫若提出:中國末發現采銅和冶煉、製造技術資料,他斷言中國青銅器是從西亞、波斯引進的。郭當時也末反駁。因為他還未掌握確鑿的中國資料。這個問題直到70年代中期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發掘才得到解決。後又發現全國六大銅礦都是在古人開採的基礎上擴大開採的。而銅宮山銅礦歷史,尤其是金牛洞古洞礦開採遺址發現後,更引起專家的重視和研究的興趣。中國著名自然科技史專家華覺明在考察研究了銅陵採礦遺址後作如下評價:
商周青銅文化延續一千多年,它的物質基礎就是采銅煉銅,沒有銅又哪來這么燦爛的青銅文化,現代考古資料表明,湖北銅綠山是古荊州的產銅基地,遺址上的煉渣有幾百萬噸。銅陵地區的古礦規模更大,年代跨度又長,從商周到唐宋一直是采銅、冶銅的中心。銅陵在古代全國所處的地位,我想大概就像今天的寶鋼、鞍鋼一樣,舉足輕重。如果說湖北的銅綠山是古荊州的銅都,那么銅陵毫無疑問是古揚州的銅都 (按:銅陵古屬揚州),並且規模更大。
商周青銅文化延續一千多年,它的物質基礎就是采銅煉銅,沒有銅又哪來這么燦爛的青銅文化,現代考古資料表明,湖北銅綠山是古荊州的產銅基地,遺址上的煉渣有幾百萬噸。銅陵地區的古礦規模更大,年代跨度又長,從商周到唐宋一直是采銅、冶銅的中心。銅陵在古代全國所處的地位,我想大概就像今天的寶鋼、鞍鋼一樣,舉足輕重。如果說湖北的銅綠山是古荊州的銅都,那么銅陵毫無疑問是古揚州的銅都 (按:銅陵古屬揚州),並且規模更大。
另外,銅陵的古代礦冶遺址,經碳14檢測標本,認定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這說明銅陵和銅文化歷史,最遲在西周早期即已興起。尤其是遺址上發現的冰銅錠,是硫化銅冶煉的遺址物。大家知道,古代銅礦的開採,是地表淺層開始的,都是氧化銅礦,向深層發掘才是硫化銅。這就是說,銅陵的礦冶歷史應該更早,因為它中間還有一個氧化銅礦開採時間。以前,學術界都以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郭沫若則認為華夏文明起源於江淮流域。現在看來,郭老很有遠見。
80年代,蘇秉琦先生認為兩河同時起源。銅陵古礦治遺址的發現意義十分重大,它對探索中國冶金史和青銅文化的起源、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階值。(摘自華覺明先生在皖南古文化研究會上的講話)。
華覺民先生的講話,對銅陵古採礦遺址的意義講得很清楚。為了進一步理解華先生講話的含義,我在銅陵作了進一步的採訪和學習。中午鳳凰山礦副礦長朱益華留飯,朱是懷寧人,原籍壽縣, 年約四十,在工作繁忙之餘,潛心研究礦史和技術史,是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陳列館名譽館長,他向我們介紹了遺址有關情況,尤其是冰銅塊發現的意義。回到天井湖賓館,閱讀了周大鈞同志贈送的《中國古銅都銅陵》一書,我對銅陵以至整個皖南的銅冶歷史及其在中國文化史方面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安徽大學歷史系考古文博教研室主任陸勤毅著文稱:“皖南古銅礦冶遺址的規模是中國所見最大的,它的延續采冶歷史是中國所見最悠久的,它的冶煉技術在各個時代都有許多先進性。”
華覺民先生的講話,對銅陵古採礦遺址的意義講得很清楚。為了進一步理解華先生講話的含義,我在銅陵作了進一步的採訪和學習。中午鳳凰山礦副礦長朱益華留飯,朱是懷寧人,原籍壽縣, 年約四十,在工作繁忙之餘,潛心研究礦史和技術史,是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陳列館名譽館長,他向我們介紹了遺址有關情況,尤其是冰銅塊發現的意義。回到天井湖賓館,閱讀了周大鈞同志贈送的《中國古銅都銅陵》一書,我對銅陵以至整個皖南的銅冶歷史及其在中國文化史方面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安徽大學歷史系考古文博教研室主任陸勤毅著文稱:“皖南古銅礦冶遺址的規模是中國所見最大的,它的延續采冶歷史是中國所見最悠久的,它的冶煉技術在各個時代都有許多先進性。”
歷史記載
銅陵地區礦冶歷史悠久,約3000年,《禹貢》(我國最早歷史著作)記載:“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古代稱銅為金。墨子 《耕柱篇》記載,夏啟(禹的兒子)“使蜚廉折(採掘)金(即銅)于山,而鑄銅於昆吾(河南濮陽)”。中國兩大銅帶,黃河以北規模小,長江下游規模大,而銅陵地區是其重點(解放後江西東北發現更大的銅礦,已開採)。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即在銅官山(當時屬丹陽郡)設定銅官,一說"秦置銅官”主管丹陽郡的銅礦采冶業。從這時開始,直到當代,銅官山銅礦采冶就未中斷。
隨著銅的發現,產量不斷擴大,技術不斷進步,"銅的用途越來越廣,除用於青銅器原料外 (青銅器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錫產地也在南方),大量鑄造兵器、禮器、農具、樂器、日用品(如銅鏡,一度曾是銅官山主要產品)和錢幣。自漢、唐、宋、明幾代,在銅官山製造的錢幣規模很大。漢吳王劉濞即山鑄錢,國用富饒"。唐代銅官山鑄錢5萬貫,需用銅5萬斤。宋神宗時鑄錢達44·3萬貫,需用銅72一108萬斤。這些對促進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長江以南貴池、銅陵、南陵一帶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歷代文人留連於此,作品甚多。
李白在這裡生活很久,曾多次作詩描寫銅官山一帶煉銅的情景,如《秋浦歌》中有一首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還有"銅井炎爐敲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銅冶煉的景色之壯麗,規模之宏大。
銅官山一帶古代銅礦散布很廣,從考古中發掘的礦冶遺址已近百處,廣達600多平方公里,其中較大者有銅官山、鳳凰山、獅子山、金山、銅山等礦區,各自形成礦冶中心。據考古者調查測算,自先秦至唐宋歷代遺留下來的銅煉渣,有1000萬噸之多,如按1:15的銅和渣比例計算,大約有60萬噸銅的產量。還值得重視的,許多採礦遺址附近往往有冶銅遺址,同時還有各種銅製品,有從商到周的青銅器、生產用具、兵器,還有用於鑄造銅產品的石范 (製造魚標、鍤)、銅範 (製造錢幣)。可見這裡在當時的生產布局,已形成采、冶、鑄一條龍,因而形成規模生產。
銅陵是江南一帶采銅領導機構所在地,古銅冶遺址,不限於銅陵。與銅陵毗鄰的南陵同樣是一個古銅冶集中地。南陵西南大工山1984年文物普查中發現大規模古銅冶遺址,對這個發現,華覺民先生評價也很高,他說:
"從遺物形制及碳14'年代測定看,至遲從西周起,便有相當規模的采銅、冶銅、鑄銅的生產活動,並有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時期。自秦漢以降,這一地區銅的采冶始終延綿不斷,歷經六朝、居、宋迄至明代,這在全國及全世界都是罕見的。"
銅官山一帶古代銅礦散布很廣,從考古中發掘的礦冶遺址已近百處,廣達600多平方公里,其中較大者有銅官山、鳳凰山、獅子山、金山、銅山等礦區,各自形成礦冶中心。據考古者調查測算,自先秦至唐宋歷代遺留下來的銅煉渣,有1000萬噸之多,如按1:15的銅和渣比例計算,大約有60萬噸銅的產量。還值得重視的,許多採礦遺址附近往往有冶銅遺址,同時還有各種銅製品,有從商到周的青銅器、生產用具、兵器,還有用於鑄造銅產品的石范 (製造魚標、鍤)、銅範 (製造錢幣)。可見這裡在當時的生產布局,已形成采、冶、鑄一條龍,因而形成規模生產。
銅陵是江南一帶采銅領導機構所在地,古銅冶遺址,不限於銅陵。與銅陵毗鄰的南陵同樣是一個古銅冶集中地。南陵西南大工山1984年文物普查中發現大規模古銅冶遺址,對這個發現,華覺民先生評價也很高,他說:
"從遺物形制及碳14'年代測定看,至遲從西周起,便有相當規模的采銅、冶銅、鑄銅的生產活動,並有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時期。自秦漢以降,這一地區銅的采冶始終延綿不斷,歷經六朝、居、宋迄至明代,這在全國及全世界都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