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溯源,創作工藝,創作工具,起稿,過稿,訂銅箔,著色,裱貼,裝框,特色,風格,題材,傳承,
簡介
銅鑿剪紙是佛山剪紙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品種,它不是用刀刻成,而是在銅箔上用類似原子筆狀的小鋼鑿,輔以木槌敲鑿小鋼鑿,一下一下地敲鑿出點點的小圓珠連成線條再由線條構成圖案。這種以鑿代筆、以敲代畫的方法,在國內外均未見。第一次造成成後,要在圓珠旁邊的反方向再鑿一次,成為“反鑿”,經過正反方向的拷鑿,整張作品才能平直均衡,然後填色。因為色是填在銅箔上,故均用鉛粉、佛青、硍朱、石綠、石青等不透明的礦物質顏料,並以牛皮膠為粘著劑使其牢固。著色後的銅箔料剪紙其色彩與銅箔、銅珠的金色輝映、光彩奪目、經久不變。這種剪紙成本較高、敲鑿技術難度較大、製作時間較長、製作時間較長、是佛山剪紙的最上乘者。它和佛山傳統銅箔另一種裝飾藝術“金花”是一對孿生姐妹,初為點綴裝飾金花而應運而生,後發展成為獨立的觀賞藝術品。它金碧輝煌、華貴高雅、多用於禮品盒的裝飾、爆竹煙花、布匹、香燭包裝、扎作燈貼、高級商品的裝潢上。
溯源
廣東佛山的民間藝術,以其具有鄉土氣息而深受民眾喜愛。 佛山剪紙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佛山剪紙原以剪為主,後改用刀刻。多用於節日喜慶及日常的窗花、刺繡雕刻圖樣、商標、禮品、裝飾等。佛山剪紙種類繁多,按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銅鑿、紙寫、銀寫、木刻套印、染刻、純色等大類。利用本地特產之色紙、銅箔等,施以剪、刻、鑿等技法,使佛山剪紙形式多樣,裝飾性強。銅鑿剪紙珠光閃閃,鮮明艷麗,別具一格,為佛山剪紙中最上乘者。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佛山有手工業100多種,其中冶鐵、紡織、制陶是佛山三大經濟支柱,並逐漸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佛山的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
佛山冶鐵業的發展推動了佛山其它金屬加工業的興起,佛山的銅、錫、金、銀箔業亦頗發達,特別是銅箔業的興旺為佛山特有的銅鑿剪紙提供了優質的材料保證。另外,佛山的石灣是我國著名的陶都,有“石灣瓦、甲天下”之美譽,陶瓷工藝品造型簡潔、生動傳神、釉色渾厚的藝術特色對剪紙藝人的創作有潛移默化和啟迪的作用。
由於佛山地處嶺南,古代被看作化外之地,被稱為瘴癘之鄉,人也被列為“蠻夷”。古代惡劣的自然條件一方面使嶺南人勤奮、勇敢、勇於開拓,另一方面也使嶺南人不得不求助於神靈,相信神鬼。因此佛山剪紙的繁榮也與古代佛山對信仰民俗藝術品的需求分不開。清代佛山作為一個手工業發達的名鎮,集佛、道各教於一地,各種迎神賽會、祭祀、禮佛道場幾乎天天都有,大量需要剪紙製品,佛山剪紙便成行成市地生產售賣。
創作工藝
創作工具
銅鑿的專用工具蜆木(硬木)砧板、木槌和鋼鑿。鋼鑿俗稱“珠刀”,需備十餘支,每支的一端起有不同規格的小圓珠,小圓珠有大有小。帶一粒珠者稱為一鑿,有多珠並為一排的稱為一支。另外還要備有直線型、弧型。鋒利型的鋼鑿各二支,以便修鑿每件作品的邊緣或分離每件作品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種規格的鋼鑿準備是銅鑿剪紙製作的前提。起稿、過稿的工序和紙刻剪紙一樣。
起稿
起稿是一張剪紙成形的基礎,創作人員根據剪紙的內容、構圖和色彩的搭配先用鉛筆勾畫輪廓,然後經過反覆地修改後用黑色勾成正稿,最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敲鑿。
過稿
過稿是刻制前的必要準備,把畫上厚紙上的正稿通過複印或電腦處理影印在薄的紙上,這樣才方便敲鑿。
訂銅箔
銅箔於釘裝前需先用白紙裱其背面,一疊可在畫稿下釘10至30張銅箔,用訂書機或銅線釘裝均可。敲鑿時把成疊的銅箔放在砧板上,按畫稿圖形的線條用木槌敲擊有小圓珠的鋼鑿,利用銅箔有較好的延伸性,使銅箔按圖形凸現出一點點小圓珠而組成線條,這樣遍鑿一次後,再在圓珠旁邊反方向再鑿一次。經過正反方向的敲鑿後,圓珠得以凸顯線條,銅箔第一平直均衡。銅鑿一次可鑿的張數以構圖的疏密繁簡耳釘,而敲擊的力度則以每疊的厚薄不同。力度太大會把銅箔敲穿,力度不足則下面的紋樣模糊不清。要在幾十張銅箔上一次敲擊能使紋樣清晰玲瓏,操作者需有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方能運用自如。鑿完了畫面的紋樣後,用鋒利鋼鑿縷刻出畫面的外輪廓,小心揭起後則完成敲鑿的工序。
著色
因為在銅箔上單靠小圓珠連成線條組合的圖像畢竟是不夠清晰的,故必須在圖像的各個部位填上相應的顏色使其形象明朗;因銅箔表面光滑又反光,故顏色需用不透明的礦物質顏料和膠性要重。銅鑿剪紙填色後其多彩的顏色和金光閃閃、若隱若現的小圓珠線條相輝映,煥發出金碧輝煌又神秘典雅的藝術魅力,是其他剪紙藝術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裱貼
剪紙完成後,把它面向地、背朝天平放在玻璃上,在另一張較厚的白紙上平塗均勻的漿糊或少許稀稀的乳白膠,然後把這張白紙有漿糊或乳白膠的一面平壓在剪紙的背面,迅速拿起反過來用乾淨的吸水紙把空白處的漿糊或乳白膠吸起,則裱貼成功。
裝框
裝框是剪紙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把剪紙放進不同規格的鏡框上,便於懸掛、展示和欣賞。鏡框邊和襯色卡紙要注意和剪紙的色彩和諧,要以裱托出剪紙的美感為標準。
特色
金碧輝煌的銅箔是佛山著名的手工業產品,用手工反覆摺疊錘打銅片而成,在經過火爐焗火煅燒,用烏梅汁及醋酸兩次酸洗,多次水洗,摺花、錘光等十多個工序製成。一般用7.5斤銅為一包,經加工達成9寸長、7寸寬的銅箔。如果是青銅品一包則有560餘張銅箔,如果是大光銅或縐金銅一包有1100餘張。質量好的銅箔,不會氧化變色。銅鑿剪紙作品珠光閃閃,富麗堂皇,氣氛熱烈。
風格
佛山剪紙反映當代生活題材的最多,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藝術上,佛山剪紙構圖嚴謹、剔透雅致、金碧輝煌、裝飾性強,既纖巧秀逸,又渾厚蒼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題材
傳統的佛山剪紙的題材離不開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意識、民風民俗的制約,民間有很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喜慶吉祥、驅邪納福、多子長壽是永恆的主題。
傳承
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資源逐漸耗盡,佛山不再生產銅箔,1977年前後佛山銅箔廠解散,薄如蟬翼的青銅銅箔幾乎絕跡,與此同時,隨著剪紙套用範圍的逐步收窄,銅鑿剪紙也漸漸失傳。不難看出,曾經重要的手工藝品、完備的產業鏈隨著市場的衰落而退出生產生活、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銅鑿剪紙很有代表性。
2010年,佛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和徒弟饒寶蓮通過拜訪老藝人及當年銅箔上產工匠後代逐漸將銅鑿剪紙製作工具和工藝“還原”。師徒兩人又通過將原料改良以及自主研發的顏料使得銅鑿剪紙可以經歷千年不變色。其合作創作的《佛山新八景》銅鑿剪紙長度達2.66米,高度為19.6厘米,是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面積最大的銅鑿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