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鐘鎮

銅鐘鎮

銅鐘鎮地處正陽南部淮河北岸,距縣城25公里,省道開(封)龔(家棚)公路由北往南貫穿全境。東及東北與息縣路口、孫廟二鄉毗鄰。面積108.4平方公里,下設站所、院、社等機構19個,轄15個村委會,總人口34697人。全鎮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發展迅速。銅鐘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基礎設施完善,民俗文化豐富。銅鐘村有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址——涼馬台,至今“古老大銅鐘”、“二百和尚塔”、“漢井”等傳說在當地流傳很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鐘鎮
  • 別名:同中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正陽
  • 下轄地區:轄15個村委會
  • 電話區號:0396
  • 郵政區碼:459000
  • 面積:108.4平方公里
  • 人口:34697人
  • 方言:豫語-銅鐘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壩
  • 機場:無
  • 火車站:無
  • 車牌代碼:豫Q
地理位置,特色經濟,銅鐘鎮教育事業狀況,銅鐘鎮衛生建設成就,銅鐘鎮歷史及名字由來,銅鐘鎮歷史古蹟,周圍城鎮,民風民情,節日習俗,銅鐘的悠久歷史,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銅鐘鎮轄15個村委會:銅鐘村、崔塘村、大李村、建安村、王寨村、北王村、大黃村、土橋村、大盛村、汪莊村、姚寨村、姚前村、小李村、閆莊村、小胡莊村。
銅鐘鎮境內有近年來創建的大黃村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十里楊柳清水河、大寨溝、胡莊大魚湖、情侶堤等旅遊景點,也有聞名遐邇的文化古蹟和歷史傳說:建安村有漢代建安城遺址(現屬於王寨村管轄)。

特色經濟

銅鐘鎮土壤肥沃,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4℃—16℃,年降水800mm—1000mm,無霜期長達240天,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優質花生、小麥面積均在8萬畝以上,優質水稻推廣面積達20000畝,形成了銅鐘鎮三大支柱產業。養殖業是當地傳統產業,生豬年出欄20萬頭以上,三黃雞年出欄28.7萬隻以上。臘肉、豆腐和土雞等特色農產品享譽縣內外。
全鎮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發展迅速。花生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已成為當家品牌。每年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在80000畝以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在20000畝以上,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在80000畝以上。生豬、黃牛、山羊、三黃雞等養殖業逐漸形成規模。全鎮已發展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15個,年出欄100頭以上的養牛場3個,年出欄100隻以上的養羊大戶27個。

銅鐘鎮教育事業狀況

銅鐘鎮教育事業的發展成就十分明顯,近年來,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在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目前,鎮中心校有容納18個教學班的的教樓一座,全鎮13所國小,在校小學生年平均數在4500人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銅鐘鎮衛生建設成就

銅鐘鎮衛生建設成就令人注目。近年來,通過實行農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開展“以院養院”建設活動,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道路,全鎮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觀。13個村診所共有村醫40名,覆蓋全鎮各村。目前,銅鐘鎮衛生院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一級甲等醫院。占地面積80畝,醫療用房面積5000㎡。設有內科、外科、婦科、產科、兒科、骨科、五官科、中醫科、針灸按摩科、放射科、醫學影像科、檢驗科、預防接種科等,年業務收入50萬元左右。

銅鐘鎮歷史及名字由來

銅鐘鎮是正陽縣四大名鎮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天夜裡,突然狂風大作,響聲震耳,風止聲靜之後,一口形如磨盤、重達八百斤的特大銅鐘降落到“銅鐘街”。有了此鐘,人們敲鐘報警,聯絡四方,故而“銅鐘”之名遠揚。
傳說中的“銅鐘街”,曾先後在今天的崔塘村高湯莊、小任莊和銅鐘街東南的堆上(原名宋堆)。幾經演變,才成今日銅鐘街。
據專家考證,銅鐘街在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古老集市了。銅鐘街正街心地帶高出周圍地面一米多,下挖一米多深,全是磚頭瓦礫。

銅鐘鎮歷史古蹟

銅鐘街有古老的寨河與寨牆遺址,寨河寬5米,深2米,長5000米。寨牆底寬5米,上頂寬2米,高4米,與寨河互成天塹,形成了保衛銅鐘街的堅固屏障。曾有人在寨牆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掘土時,發現漢磚,長25公分,寬10公分,厚5公分,似土坯一樣大。
銅鐘街有許多古蹟。街北頭建有玉皇宮(俗稱天爺廟),在今銅鐘鎮中心學校院。廟對面建有戲樓一座;街南頭路東建有“山西會館”、關羽廟。廟對面建有戲樓一座;街南頭路西建有“湖北會館”,其對面有一棵古老的大白果樹。五人環抱那么粗,高約15米,樹冠罩地一畝。1948年解放大軍南下時,此樹被伐用作建橋木料。
銅鐘街東南角建有火神廟(現銅鐘中心國小校址);東北角建有大仙廟,塑有呂洞賓像;西南角是一方形閣殿廟院。大殿豎關羽像,後殿豎白素貞像,東西廂房豎關子娘娘像。另在西寨牆外建有較大的三座佛殿。最大的一個佛殿叫大佛寺,豎有如來佛像。其兩邊有高4尺的十八羅漢像。大佛寺東有“二百和尚塔”之說,實為在兩棵大柏樹後面有一小塔。
銅鐘街每年四月十二日在大佛寺要逢古寺廟會。占地200餘畝的大方園內,商販雲集,更有馬戲、雜技、評書小唱等。廟會歷時五天,熱鬧非凡。
銅鐘街西南角,有一眼古井。傳說是春秋時挖的,井深25米,井面為1.5米見方的青石扣罩。井水甜潤,乾旱之年從無枯竭。這口井的故址是一荒坡,故名“荒坡井”。傳說井面青石是姚將軍因趕考不第,用傘把它挑回來的,姚將軍是戰國時期人氏。東姚樓有一將軍墳,墳跡現仍有一高坡。
銅鐘街南頭路西,有一當鋪院。系清朝嘉慶13年陝西人在銅鐘開當鋪所建。在當鋪院對面有一貞節牌坊。傳說是清嘉慶年間,一王姓寨主的女兒,與羅山縣某一公子,指腹為婚,公子童年不幸病亡。該女終生未嫁,守節到老。此牌坊在當地享有盛名,文革期間遭損壞。
銅鐘街有一“恨溝”,西起陡溝鎮,東至銅鐘鎮的小李村,實為一條寬為100米的沖田。傳說是隋煬帝時開挖的。楊廣荒淫無道,橫徵暴斂,故名“恨溝”。
銅鐘街有“一里十三橋”之傳說,實為一里之內有三座石拱橋。
銅鐘街北清水河南岸,有一高台,方圓百十畝。傳說是古時操練兵馬、演武之地,故名“晾馬台”,已列為縣級文物古蹟。晾馬台的左下方,是清水河的轉灣處,有一深潭,兩丈多深,名叫“老龍凼”。清水河其它地方斷流時,這個地方不斷水。凼里老龜很多。

周圍城鎮

銅鐘街北十里有一建安村,曾是漢代古都。建安村東有一座古廟,列為縣級文物古蹟。傳說曾是正陽縣城舊址,因無囚地,關不住犯人,一夜之間遷至現在的正陽縣城,故而又得“古城”之名。
銅鐘鎮還有一少數民族村,叫閆莊村。建有清真寺,有阿訇常年講述《古蘭》聖經。

民風民情

銅鐘鎮人民,憨厚耿直,純樸善良,艱苦樸素,踏實肯乾。銅鐘和大劉莊居民普遍遵循傳統“三大節”。

節日習俗

春節(正月初一)是傳統的過大年喜慶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設灑備餚,慶賀一年的豐收成果,對來訪客人特別寬待。大年三十,家家張燈結彩,貼對聯、掛年畫,燃花炮,放禮花,以此歡度佳節。
元宵節(正月十五)又稱大思年、大新年,有春節一樣美酒佳肴。人們喜歡在夜晚放花,在白天滾龍、舞獅、玩旱船,走村串巷演出。
端陽節(五月初五)家家要炸油條、煮雞蛋、包粽子,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初定婚的青年,男方多在這一節日,備禮相邀女友來家過節,待女友回娘家時,男孩還要給女友封“封子”。一個“封子”,少則百元,多則上千元。
中秋節(八月十五)此時正是秋高氣爽,瓜果飄香季節。家家不僅殺雞,而且還要置備月餅、果糖等食品,喜慶氣氛盛濃。殺雞是傳說中漢人驅逐韃子的信號。同時中秋最熱鬧的是賞月,吃糕點,共團聚等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節日也是當地民眾十分看重的節日——
清明節(三月初五)這一天早晨,各家各戶都對亡過老人,進行掃墓致哀,以表後繼有人。俗有“早清明晚十一”之說,意思掃墓致哀應趕早不能晚。
“十月初一”下午五點後,村民有對過亡老人墳場燒紙祭拜習俗,又稱“放鬼節”。

銅鐘的悠久歷史

清代雍正年間,15里改稱15保,即:正陽保、柔遠保、歸化保、南和保、樂善保、常豐保、禮莊保、守信保、新興保、柳寨保、淺塘保、汝南保、黃里保、塘上保、朱黃保。光緒三十四年(1908),創辦地方自治,全縣劃分為5個區,下轄20個鄉。
民國10年(1921),縣境劃分為5個區。第一區,簡稱中區,治所設城內。第二區,簡稱東區,治所設王勿橋。第三區,簡稱南區,治所設銅鐘。第四區,簡稱西區,治所設增益店。第五區,簡稱北區,治所設寒凍。分轄154個街村;後又改街村為鄉鎮。
民國38年(1949)3月12日,正陽解放,正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劃分為城關鎮(縣轄)和寒凍、汝南埠、銅鐘、陡溝、熊寨、王牌寺六個區,下轄174個鄉。1950年秋,進行土地改革,區鄉體制有很大變化,規模由大變小(每鄉約500戶左右)。
1956年,並小鄉為23箇中心鄉(鎮),即:城關鎮、山頭鋪、王牌寺、陳寨、油坊店、閭河店、岳城、寺王店、王勿橋、西嚴店、新豐集、永興鋪、漫塘鋪、姚樓、老店、康店、孟莊、胡沖店、王店、徐莊、袁寨,梁廟、熊寨。撤銷區級機構,縣直接轄鄉。
1958年,中心鄉(鎮)合併為9個鄉,即城關鄉、銅鐘鄉、熊寨鄉、陡溝鄉、汝南埠鄉、王勿橋鄉、閭河鄉、寒凍鄉、袁寨鄉。同年8月,全縣9個鄉又改為9個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即:紅旗(城郊)、上游(汝南埠)、五星(袁寨)、東風(銅鐘)、先進(寒凍)、紅星(王勿橋)、團結(閭河)、鋼鐵(陡溝)、工農(熊寨)。
1961年,變9個人民公社為9個區(鎮),轄40個小公社、372個生產大隊。
1962年,撤銷區和小公社,並為城郊、袁寨、寒凍、汝南埠、王勿橋,閭河、銅鐘、陡溝、熊寨9個公社和1個城關鎮。
1966年至1976年間,社隊體制變動三次:1966年增劃大林、皮店、蘭青、雷寨、油坊店5個公社;1975年增劃西嚴店、永興、岳城、新阮店、傅寨5個公社;1977年增劃彭橋、梁廟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有22個公社(鎮)。
1983年10月,體制改革完成,全縣22個公社(鎮)改建為22個鄉(鎮)。到1985年,區劃沒有變動
同中鎮位於正陽縣城南25公里,地處淮河北岸,緊臨省道開龔路,東與息縣相鄰。全鎮擁有土地面積10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萬畝,轄15個行政村,326個村民組,總人口34697人。
正確名字是銅鐘鎮,古代也這樣叫

地圖信息

地址:駐馬店市正陽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