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象鼻足方鼎於1979年在山東濟陽劉台子出土,直沿方唇,鼓腹圈底,四足作象首形,象鼻捲曲成足。頸飾鳥紋,內壁有銘文一字。西周銅象鼻足方鼎,高20.4厘米,口長14.9厘米,寬11.6厘米,方形直耳,直口,沿內斜,束頸,鼓腹,圓底,四足為卷鼻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象鼻足方鼎
- 出土地點:山東濟陽劉台子
- 出土時間:1979年
- 類型:文物
古代炊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煮或盛魚肉用。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已發現的銅鼎,最大的高三尺,如商代後期的司母戊方鼎。
鼎的形制因時代而異。大體說,商代前期多為圓腹尖足,也有為柱足方鼎和為扁足鼎。商代後期尖足鼎逐漸消失,圓腹柱足鼎占多數,同時,分襠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點頭呈蹄形。戰國至漢代的多為斂口(口沿向內收縮),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蓋,蓋上多有鈕或三小獸。
在商周奴隸制社會裡,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標誌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鼎就失去了這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