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銅罐驛天主教堂距今已有114年,整個教堂房屋占地面積3647m2,建築面積2516m2,其中教堂面積470m2,教堂和鐘樓系磚木結構,其餘房屋均屬磚柱土牆。教堂空高7米,中西式建築風格,挺拔高聳。天主教初來中國時,就是把天主從拉丁文音譯為“陡石”。銅罐驛天主堂所在地也叫陡石塔村,使用“陡石”作為地名,不知是巧合還是法國神父命名的村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罐驛天主堂
- 所在地:九龍坡區
- 歷史:114年
- 建築面積:2516m2
教堂全貌,天主堂前世今生,成因,今生,教堂印記,交通線路,公交線路,自駕線路,
教堂全貌
天主堂內前有祭台,後有琴樓;堂內正中牆上設有聖母塑像,奉聖母為主保;在聖母塑像上方,飾有醒目紅色五角星,以示滄海指路明燈;堂內兩側牆上,掛著十四幅油畫,原為當年法國傳教士帶來,是天主堂主要設施之一。
經堂後面是鐘樓,有口法制合金鐘,據說鐘聲洪亮悠揚,數十里外可聞。經堂右面,是神父樓、修道院、聖水井。修道院廚房內大鐵鍋、土灶、大煙囪依然存在。主堂大廳面積470平方米,高達7米的弧形穹頂,可以聚集聲音,無論在經堂哪個角落說話,其他地方都能清楚聽到。在神父樓下一地下室,面積約20平米,用於貯藏食物、葡萄酒,仿佛冰櫃,經久不壞。教堂聖水井直通滴水岩河。
銅罐驛天主堂院內,還生長著一株仙人掌和紫荊樹。仙人掌高有六七米,主幹堅硬如木,腰圍80多厘米,靠一座假山支撐不倒,當地人稱其“霸王鞭”。旁邊碑刻顯示,仙人掌和紫荊樹與教堂同齡,已見證百年風雨。
天主堂前世今生
成因
第二次邪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沿江而上,進入長江流域。清光緒24年(1898年)法國人在銅罐驛鎮陡石塔村修小經堂、修道院,傳經布道,招收信徒,凡加入教會的免費入神學院學習,免費就餐。當時,教堂未住本堂神父,教務由含谷公信堂管理。
民國十二年,由於教徒速增,房屋狹窄,於是由教會撥款,教徒捐資,新修天主堂、鐘樓。繼後李姓教徒捐義學田產一股,以所收租谷修建經書學堂。
教堂大門左面房屋原是一舉人的尚書樓,後捐予教會,辦義書修院。讀書的為修生,後為修士,達六品,升為神父。1924年,滴水村一大戶捐獻巨款,從法國購回合金大鐘,至今保存完好。
抗戰爆發,渝中區曾家岩明誠中學遷往銅罐驛天主堂,避日機轟炸。解放後,巴縣一中在此辦學近40年。1992年11月,天主堂恢復宗教活動。2004年,被批准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簡單維修,即現狀。據悉,銅罐驛天主堂現為我市規模第二大教堂,保存最為完好。
今生
近兩年,銅罐驛鎮政府發布招商公告,計畫將鎮內的一處法式天主教堂打造成原汁原味的西式婚禮舉辦地,面向所有的新人開放,並形成婚慶產業鏈。每年聖誕節、教會瞻禮、信友新人結婚等,都由神父主持,按照西方禮儀舉行。
教堂印記
據當地的老人回憶,教堂曾開設中文、法文、英文、拉丁文等課程,招收信友小孩子就讀。神父把修院內空地劃分成若干小塊,分給每一位小孩,要求他們課餘時間在自己責任地里種上太陽花、星星花、玫瑰花、茉莉花等,教堂就是一個大花園。
教堂里還曾建有一棟房屋,供修院同學在裡面玩耍使用,孩子們都稱其“耍屋”。每到周末,孩子們還被帶出去遠足,也叫轉山。在天主堂讀過書的孩子,幾乎轉遍銅罐驛的山山水水。
教堂所在小坡下是滴水岩河,每當過教會瞻禮或逢農業節氣時,神父會借出佃戶龍骨水車,攔斷小河,用水車抽乾溪水,烏棒、螃蟹、蝦子、蚌殼、甲魚、烏龜、鰱魚等顯露出來,噼里啪啦的跳個不停。孩子們把魚捉給教堂廚師,烹成美味佳肴。經堂右面的聖水井,深不可測,冬暖夏涼,幾乎永遠保持同一水位,據說通滴水岩河。
交通線路
公交線路
坐南坪、紅旗河溝、楊家坪、沙坪壩、石橋鋪、北碚至西彭的公交汽車在陶家開發區車站下車,再坐434路公交(陶家—銅罐驛)在天主教(老巴一中)下車,再步行100米即到;
自駕線路
自駕車從主城駕車往西彭方向,經華福路在陶家針織城往銅陶路方向2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