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fu;音“第三聲”)出現於西周早期,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在戰國晚期以後消失。一般呈長方盒形,蓋身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為一體,分來則為兩個器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簠
- 年代:西周
- 形狀:長方盒形
- 本質:器皿
即古文獻里的“胡”或“瑚”。是古人用來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當後世的盤子。長方形,口向外侈,蓋上有兩耳,蓋上有四個短足,蓋子與器物的形狀大小相同,合 上成為器蓋,打開來時就成為相同的兩器。簠只通行於周代中期,戰國以後漸衰退。商代和秦漢時代,都沒見有簠。早期的簠的特點是足短,口向外侈;到春秋末時,簠的足漸變高,器變深,這是斷代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