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犴

為了鎮住盤龍江水患,清代嘉慶年間,人們在盤龍江邊鑄造了其形似牛而實非牛,頂具獨角的銅犴,用以鎮壓水患和預警水患。銅犴底座的下方有一口水井,井壁通盤龍江,盤龍江漲水的時候,江水灌進井裡,空氣從腹空的銅犴中,通過其背部的一個小孔中衝出,銅身發出嗡鳴,向老百姓報警,“銅犴叫三聲,水淹大東門”,這是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的災情警示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犴
  • 年代:清朝
  • 時間:公元1857年
  • 原料:銅
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銅犴被毀,於同治三年重鑄,光緒六年,紳民集資建蓋後殿,並重修安瀾亭。
銅犴
數百年過去了,銅犴依舊臥伏在小亭內,時光的剝蝕下,古銅色的金牛已看不出金色。它後蹄著地,前蹄一伏地一蜷立,外形確實很像一頭牛,但又確實不是牛。它的一隻獨角長在頭頂,銅犴的四條腿粗壯短小,圓形的蹄從中間分成兩半,肥大的身體可以和一頭壯牛相比,它微微張嘴,含怒瞪視著盤龍江水,一副隨時準備起立搏鬥的樣子。為銅犴遮風攔雨的小亭,正是“安瀾亭”,俗稱“金牛亭”。在該亭臨江的一面石欄上,刻著重建“安瀾亭”的相關事宜。原來的“安瀾亭”是木結構的,在2002年10月重建時,採用明代風格,用雲南石林的青石雕制而成,亭高6米,面積二十五平方米,是當時建設金牛公園的重點項目。亭前江岸處,立有兩塊石碑,一塊寫著:昆明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布,昆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銅犴,盤龍區人民政府二○○三年三月一日立。另一塊石碑介紹了銅犴的來歷。
銅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